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中山亮出实践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08:00:00    

“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在中山举行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德钢 王瑜瑛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4月18日上午,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主题新闻发布会在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举行。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落地中山,是对这座城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既有成果的大展示、大检阅。

会上,中山全面展示“百千万工程”实践答卷,亮出强镇兴村富民的美丽图景。据介绍,“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中山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奋力实现城乡协调共同富裕”目标,推动“百千万工程”迈出稳健步伐、取得明显进展。未来,中山将高规格规划建设环五桂山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效推动城乡区域平衡发展。

全面推动“强美治”蓝图变实景图

中山是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名城,产业发展事关“百千万工程”落地实效。据中山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晓渝介绍,“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中山结合产业发展所需,坚定不移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已累计拆除整理村镇低效工业用地近5万亩,带动新增投资总额超1800亿元,全市工业投资实现了三年翻一番。与此同时,中山还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投入5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智改数转”,2024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25亿元,总量、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聚焦“城乡美”的目标,中山坚持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和城乡风貌。一方面,坚定不移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目前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106条主干河流基本消除劣V类,初步建成一批治水示范河涌、绿美河涌,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9+2”道路沿线环境卫生整治、立面广告、田间窝棚、围蔽围挡、桥下空间等多轮专项行动,由点到线及面推动城乡人居环境大改善、大提升。

围绕“社会治”目标,中山通过构建“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以党建引领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2008个最小应急单元,连续三年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双下降”,火炬开发区、东区街道、沙溪镇获省颁授“平安鼎”。

规划建设环五桂山高质量发展示范带

位于中山市城郊的五桂山占地近300平方公里,是大湾区黄金内湾中的生态宝地、天然“绿肺”,也是香山文化的起源地,拥有10处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环绕三乡、南朗等7个镇街和翠亨、桂南、南桥等36个行政村(社区)及173个自然村。今年3月,中山高规格召开全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推进会,其中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示范带作为今年中山市工作重点和突破方向被提出。当天的发布会上,胡晓渝就示范带打造的具体举措进行了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规划上,中山将对标学习省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经验做法,邀请国内外优秀设计师、建筑师、工匠参与规划建设,聚力打造五桂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方面,中山将加快建设好“香山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建设环五桂山美丽乡村公路、香山径、长坑水库郊野公园等重点项目,串联沿途传统村落,举办环山马拉松、森氧徒步、亲子自行车赛,以及赏味香山美食节、飞跃五桂低空游等重大活动。此外,加快建设好“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发挥横栏花木产业优势,打造“十里江堤、十里花海”;结合治水选取基础较好的村居打造民众岭南水乡;全力推动岐江河一河两岸连片提升,打造“水上集市”“水上灯光秀”“水上运动节”。

“目前,中山已设立五桂山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由相关市领导牵头,统筹自然资源、投资促进、城乡建设、文广旅等部门力量,强力推进项目落地。”胡晓渝表示。

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优

实现城乡区域平衡发展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天发布会上,一组数据格外亮眼——2024年,中山1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亿元,4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50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优。成绩的背后,中山市付出了哪些努力?中山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有林透露其中秘诀。

“中山将富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一体推进‘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李有林表示,过去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底数不清、交易不透明,影响了干部与群众的互信,阻碍了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山创新打造了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监管一体化平台,将资产、财务全部纳入平台,实现了资产要素“一张图”管理、全链条管控。

中山还通过抓业态激发村集体经济活力。中山有240个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村居,每个村居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中山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发展原则,鼓励村集体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在第一产业发展上,中山鼓励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提出一粒米、三朵花、三只禽、五条鱼、六个果“13356”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向高附加值延伸,实现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超157亿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收益增加。同时,推动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鼓励村集体以独资、参股等方式,引入国企、社会资本等多方力量,全市先后成立179家“强村公司”,发展餐饮、民宿、亲子游等新业态,拓展更多增收致富渠道。

此外,中山还通过改革,系统解决发展资金来源、经营方式、产权制度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为乡村振兴注入长久动力。其中,不断强化村级统筹,推进组级资源向村级汇聚,全市已有77个村级实行村级统一核算,占比32%,实现规模化、抱团发展。

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崖口村:年接待游客584万人次 一片稻田带动多元业态

在发布会召开的前一天,由国家、省、市各级媒体和留学生代表组成的采风团走进三乡镇雍陌村、南朗街道崖口村,实地了解“百千万工程”最新成果,感受中山乡村振兴画卷。

初夏时节,南朗街道崖口村完成春耕插秧的稻田内绿意盎然,不少游客行走其间,在山水画卷中感受田园之美。在村内,村咖、民宿、美食经营者们正迎来又一轮旺季。

作为广东“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村,崖口村近年来充分利用滨海风光和连片稻田的优势资源,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业态,构建“滨海观光+民宿休憩”特色模式,不断探索“流量密码”,促进富民增收。

“崖口村多元业态的兴起,离不开村内的2002亩稻田。”崖口村党委书记谭锦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崖口村为围绕文旅资源“深做文章”,打造除稻田花海外的集装箱风情街、煲仔饭街、海鲜食街、东堤集市等特色景点,让该村一步步成为大湾区声名在外的“网红村”。随着乡村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不断吸引年轻人扎根崖口村,形成了多元业态互促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崖口村的连片稻田旁,集装箱式餐饮一条街沿滨海一字延伸,往来游客在此歇脚赏景,烟火气十足。2021年,机缘巧合之下,在台湾服装行业打拼多年的庄梓宁来到崖口村,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在此开起了一家名为“禾悦”的咖啡店。四年来,崖口村乡村文旅一条街日渐火爆,庄梓宁的咖啡店也成了“网红店”,回头客越来越多。

“深中通道开通后,村内外随处可见游客。高峰期一天营收超万元,很多香港、澳门乃至与我同乡的台湾朋友都专门过来休闲度假。”庄梓宁告诉记者,在山水如画的崖口,她找到了归属感,也收获了一份心满意足的人生事业。

据统计,截至目前,崖口村已发展出15家特色田间“村咖”,建成9家特色民宿,其中4家获评为“广东省首批乡村民宿示范点”。村内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乡村文旅蓬勃发展。2024年,该村共接待游客584万人次,牢牢抓住了深中通道开通带来的“泼天流量”;今年第一季度,村内迎来游客超210万人次,创下了新的接待纪录。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