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阳抗战记忆⑦丨豫北地下交通线:从抗战时期的“生命线”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10: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编者按

铭记不仅为了回望,更为了照亮前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太行山脊的弹痕、洹河两岸的回响,仍在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从屈辱到挺立的壮烈征程。8月6日起,《安阳日报》与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联合推出“山河壮歌——安阳抗战记忆”系列报道,回望那段历史,为英雄立传,为山河留证,为未来铸魂。

山河壮歌——安阳抗战记忆⑦

豫北地下交通线:从抗战时期的“生命线”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安阳融媒记者 郭荣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华北平原被日军编织的封锁网死死困住,公路设卡、铁路巡逻、据点林立。日军妄图切断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掐灭抗日力量的生存火种。为打破封锁,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和冀鲁豫军区沙区办事处合力开辟了隐秘的地下交通线,这条交通线宛如“看不见的生命线”,在敌人眼皮底下穿梭辗转,沟通了华东、华中、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与太行抗日根据地和延安的联系,书写了一段隐秘却伟大的抗战传奇。

回溯历史,安阳地下交通线的建立始于1940年。那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朱程,派遣有着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黄世贤,协同当地进步青年侯兆璞奔赴安阳县东部,在庞湾、北故城等村落秘密建立地下联络点。他们化身货郎担、小商贩,在日伪的严密监视下小心翼翼试探路线。

1941年,鉴于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愈加困难,八路军总部遂于6月在当时的林北县任村建立豫北办事处,以开辟太行山至冀鲁豫边区的地下交通线。“经过广泛开展对安阳一带敌伪势力的争取和瓦解工作,到1942年仲夏,一条西起林北县任村,向东经黄家坡、西傍佐、白莲坡、伦掌、众乐、洪河屯、彪涧、老鸹窝、安阳城、辛店集、崔家桥(或北务)、杨奇村、南故城等地,穿过观台至水冶之间的封锁沟、平汉铁路、卫河三条大的封锁线,直达内黄沙区办事处的地下交通线基本形成。”安阳市党史专家、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编研一科科长倪晓向记者介绍。

这条交通线建成以后,半年时间内过往人员即达800人之多。为减轻这条线的压力,同时保证该线遭破坏后仍能继续保持交通畅通,1943年下半年,沙区办事处在原有基础上开辟了东起内黄沙区,中经浚县的李聂村、小齐村、胡村、老观嘴、榆涧、裴庄、乔村、李黄庄等村庄,至汤阴县的三里屯越过平汉铁路,再经冷泉一带西上太行山,直抵淇县泉寨村的南路交通线。这条线较原来的路线近50公里,大大缩短了行程。

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地下交通线成为打破封锁的关键密钥。开通前,华中、山东及中原等根据地的党政干部只能依靠部队武装护送,路线漫长且危险丛生;开通后,沿途日伪占领区设立起联络站点,织就安全网络。1941年至1945年,经过安阳地下交通线的党政军干部有上万名,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高级干部的身影也在其中。当地党史专家张国生曾感慨地说,豫北地下交通线不仅突破了敌人的封锁,更凝聚着军民一心的抗战智慧,交通员与群众以生命护线的精神,是民族无比珍贵的财富。

当地党史研究员讲述地下交通线的故事(安阳融媒记者 刘剑昆 摄)

时光流转,如今的任村镇依托红色底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强势焕新。该镇深挖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可以漫步山间赏连翘花开、听鸟鸣山幽,沿着当年交通线的路线翻山越岭,终点处的山货集市里,山楂、核桃、花椒等特产琳琅满目。红色旅游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农家乐增收,让村民稳稳端起“旅游碗”,满满撑起“钱袋子”,实现了红色基因与发展动能的深度交融。

林州市的交通发展更是经历了从“天堑”到“通途”的精彩跨越,安林高速公路、林长高速公路、鹤辉高速公路、沿太行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进一步加密了区域高速网络,让交通布局更完善;铁路方面,2014年晋豫鲁铁路竣工,林州成功连通全国铁路大动脉,煤炭外运、物资流通愈发便捷;2023年,“红旗渠号”旅客列车开行,结束了林州不通客运铁路的历史,为红色旅游发展再添全新活力。

从抗战时期的“生命线”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任村始终以红色为魂,在传承中坚定发展。当年地下交通线凝聚的精神,激励着林州人在交通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奋进。红色基因与便捷交通、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让历史的荣光照亮前行之路。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