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锣鼓响,好戏送到家门口(文化中国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10:34:00    

图①:艺术团在杭州拱墅区的一个居民区演出。 图②:艺术团在舟山新城茶山浦水街演出。 图③:艺术团演员在“梦启钱江”主题晚会上演出。 以上图片均为“钱江浪花”艺术团提供

核心阅读

从村里几年也没一次专业演出,到在家门口就能看丰富多彩的节目,20年来,浙江“钱江浪花”艺术团坚持送戏下乡,不断创新展演形式、充实演出队伍,用艺术浸润乡土,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让我们在“浪花”奔涌中聆听文化与乡村双向奔赴的回声。

“千年不听锣鼓响,万年才见戏开场。”谈起20余年前的浙江农村,今年72岁、曾任“钱江浪花”艺术团(以下简称“艺术团”)总经理的陆湘汉,脱口而出一句顺口溜。“那时,从文化设施到人才,农村都很缺乏,专业团体演出几年也没一回。”陆湘汉说。

2005年6月,浙江召开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当年,艺术团正式成立。田间、校园、海岛……20年来,艺术团走过了浙江省11个地市、90个县(市、区)、1000多个乡镇(街道),演出超5000场,惠及观众超1000万人次。

老百姓的喜爱,是“浪花”的不竭动力

浙江舟山东极岛,东极文化广场人声鼎沸。循着声音,一场热闹的文化惠民巡演已然启幕——

台上,“美猴王”舞动金箍棒,时不时来上一个后空翻;台下,老人三两围坐,孩子跟着音乐打起节拍,欢笑声回荡在海岛上。

除了武戏《美猴王》,快板《奋进新时代》、独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杂技《顶花坛》等接连上演。“精彩演出从电视机里‘跳’出来,来到自家门口!”居民杨女士看完表演,竖起大拇指。

送戏下乡,难题之一是交通不便,搭台费时费力。

时间回到2005年。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镇的晒谷场上,村民围着一台略显简陋的舞台车仔细观看——这是艺术团试运行的首场演出现场。艺术团联合舞台设计专家,装配了一辆集声、光、电、机于一体的多功能舞台表演车。“平时像个集装箱,打开就是大舞台,当地村民叫它‘变形金刚’。”陆湘汉难忘大伙儿第一次看到“文化直通车”时的神情。

另一个难题在人。作为综合性演出团体,艺术团由浙江演艺集团控股,集舞蹈、声乐、小品、相声、魔术等多种表演形式,全体演职人员不过几十人。

如何让“浪花”一朵接一朵,演出人员更充足?“全省甚至省外的文艺院团都愿意到表演车上亮相,其中不乏名角大家。”陆湘汉说,每场演出,政府都会给艺术团一笔补贴,以便向全国院团“采购”节目,选取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

27岁的演员胡绍军,是团里的新“浪花”。“在基层采风,在基层演出,请百姓‘审稿’。”胡绍军对艺术团的演出准则印象深刻,“老百姓的喜爱,就是我们‘浪花’的不竭动力。”

注重互动交流,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

2005年7月,大学毕业的周洁在就业去向表上写下了“‘钱江浪花’艺术团”,从此与艺术团结缘。20年来,她见证了“文化直通车”的点滴变迁。

那是一张20年前的老照片——2005年11月,在浙江丽水山区,演员们肩扛手提设备徒步进村。入团不久的周洁随着艺术团的大巴,颠簸了10个小时,才抵达丽水龙泉的小梅镇。

这是如今的新场景——丽水松阳县育英实验小学的多功能厅里,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青年宣讲员讲述红色故事。这些青年宣讲员来自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他们还为孩子们送来了各类图书。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艺术团给听障学生送上特殊的演出;在丽水龙泉的革命老区,艺术团围绕红色文化开展演出,邀请观众上台表演;在丽水庆元,艺术团在古色古香的文化礼堂前搭起“家门口的剧场”,还进行现场直播,方便观众线上观看……

“最早,我们用流动大篷车到基层送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我们的演出场所、演出人员也更加多元,节目也会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如今已成为艺术团常务副总经理的周洁说,虽然形式在变化,但送戏下乡的初心从未改变。

艺术团还拥有自己的主创团队。反恐主题情景剧《临安府危机》、科普情景剧《加油!科学+》、历史轻喜剧《唐伯虎点秋香》、体现画家吴昌硕一生的音乐剧《大哉·吴昌硕》……艺术团创编的多个原创剧目,富有文化味、充满生活感,赢得观众的喜爱。

“我们一直在探索演出形式的创新,同时注重互动交流,希望让更多观众参与进来,增强他们的文化体验和获得感。”周洁说。

演出中结情谊,演员与观众一同成长

“乡里这些年因文化而焕发出的生机,绕不开19年前那场用肩膀‘扛来’的演出。”说起艺术团的故事,曾任丽水市遂昌县龙洋乡文化员的廖恒民,回忆起了2006年的初冬。

原本要来演出的艺术团,在走到距离村子仅1公里时,因山体滑坡被挡住了路。

“村民们一听演出要取消,都着急了。”廖恒民还记得,全村60多人,拿上绳子、扛起扁担,赶到了大篷车所在的地方。大家二话不说,扛起道具、挑着设备,奔向村里。

当天晚上,演出照常举行。男女老少等在寒风里,为艺术团备好了热茶、面条、黄米粿。演出结束后,村民们又把演出设备和道具搬回大篷车。

村里的文化热情就此被点燃。一年后,包括龙洋乡在内的6个乡镇联合开展文化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多届。每到春节,文化礼堂内,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总会如期而至。

艺术团演员林晓时常回想起2013年初,自己刚入职时的那场大雪——艺术团冒着厚厚的积雪,来到金华东阳市横店镇南上湖村,村民们满怀期待,早已在寒风中等候多时。

“以前大家眼里满是好奇,后来是期待,如今是共鸣。”已经成长为艺术团曲艺团团长的林晓说,演员在成长,观众也在成长。

演艺名家在演出中还和一些观众结缘。一次,浙江歌舞剧院一级演奏员马琳跟着艺术团到嘉兴嘉善县姚庄镇演出,当地的一对农民夫妻想请马琳指点喜欢拉二胡的女儿。一曲听罢,马琳当即表示愿意收徒,紧接着补了一句:我不收钱,收钱就不是“送文化”了。

2007年10月,演员贾冰带着自编自演的大型轻喜剧《小村故事》登上“文化直通车”的舞台,连续演出了20多场。这里同样是陈丽君、李云霄等青年越剧演员“练功”的起点,多次下乡演出,他们为父老乡亲带去了《珍珠塔·失塔》《孔雀东南飞·惜别离》等经典作品……

“‘钱江浪花’承载的不仅是一台戏,更是千万人共享的精神家园。这支文化轻骑兵,要奔赴山海,把文化的‘浪花’带到之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艺术团团长陆丹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2日 11 版)

本报记者 窦 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