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的“临时家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9:11:00    

随着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的加速演进,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陪诊需求日益凸显。老人看病出行不便、手机挂号不会操作、外地来沪就医不熟流程......

面向持续增长的助医需求,被称为“临时家人”的陪诊师逐渐被更多人了解与接受。近日,上海等地相关部门也官宣启动助医陪诊服务试点。那么,陪诊师到底从哪里来,陪诊服务怎样温暖特殊人群的就医之路?

陪诊究竟服务些什么?

今年30岁的夏春露是一名职业陪诊师,每天,她都穿梭在医院的各个角落,为客户挂号、排队、缴费、取药、陪检,填补着患者家属无法陪伴的空白,也被这些老人亲切地称为“临时家人”。夏春露告诉记者,她已经在这个行业干了三年,陪诊的患者不下千位。在她的客户需求中,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挂号”、“协助就诊”和“缴费”,独居高龄老年人是陪诊的主力需求人群。

不少老年人表示,现在去医院就诊,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难:一是腿脚不方便,但子女不在身边;二是身体不舒服,但无法跟医生准确表达;三是体力不支,又对医院科室情况不熟悉容易多跑路。对此夏春露表示,“如果接到的订单是一些不常去或者没有去过的医院,她都会提前1小时到医院踩点,把医院所有可能要经过的地方、流程、步骤都走一遍,以便规划一个更好的路线,节省客户时间,提高陪诊效率”。

她还讲述了一个自己刚开始这份工作时,由于自己粗心发生的一个小插曲,“我在帮客户挂号缴费,缴完费,就拿着单子直接走了,他的医保卡忘在了自助机上。当时自己很慌乱,在寻找的过程中,客户的情绪也上来了,就开始抱怨,甚至已经不认可整个服务环节,最终失去客户”。

“临时儿女”不好当

只要在网上搜索“陪诊”,就会发现有大量自荐贴,价格可谓五花八门,最低的只需几十元,最高的要数百元,也可以按小时算,首小时100元,后续60元每小时。除了个人外,一些机构也在尝试开展陪诊服务,大体上分为198元和298元两档,其中198元是陪同就医,提供基础的陪诊服务298元则包含一些高附加值服务。

就人员构成来看,目前活跃在上海的陪诊师主要是两类人群:一是来自养老行业的工作人员;二是社会上的灵活就业群体。灵活就业的好处是可以大量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最让求职者心动的是陪诊师的入行门槛不高,许多完全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的年轻人,经过短期培训后也能上岗。现阶段,上海不少区还补贴培训费用。

尽管陪诊师的身影越来越多,不过,大众对于这一职业似乎仍有“偏见”。“有的客户会让我们帮忙挂专家号,或者让我们直接去代问诊。有的人还会认为我们是黄牛,是医托”。采访中,夏春露还分享了她早些年从事陪诊师工作中,遇到的一件最委屈的事——

在一次陪诊的过程中,她被以扰乱就医秩序为由带到医院保安室并被送往派出所,“我当时觉得委屈极了,我觉得我做的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是在帮助别人,我也没有插队,一切都是按照候诊顺序来的,”夏春露说,“我害怕极了,开始哭起来,我当时在警车里的时候,把最坏的结果都想了一遍,我觉得以后完了,会不会留案底或者对我以后的事业会有影响,将来对孩子会不会有影响......”。

最终夏春露在派出所待了12个小时。“出来以后我就想,虽然我已经有了陪诊师的一些相关证书,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后我还需要多考一些相关证书,同时政府是否也能出台一些政策,能够让我们陪诊师有一个官方的身份,不再被人误解”。

“正规军”正在路上

为了规范市场,特别是进一步满足老年群体的高品质服务需求,上海正在培育一支陪诊师“正规军”。今年3月24日,上海正式启动陪诊师培训,11个区约1100名学员线上线下同步接受培训,培训既有理论课又有实操课,内容包含职业伦理、相关法规详解,也包括了急救技能等医疗专业知识,教材中还提供了案例和法律文书模版,学员们普遍反应,“干货很多”。

据介绍,这些培训学员将纳入上海开放大学养老服务人才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培训成果还将与市养老服务平台、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账户对接,数据互通共享。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陪诊师的专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对于如何规范这个行业,夏春露表示“考证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建立监督、监管机制,以及对于陪诊师在工作中的保险。一些高龄老人,如果在陪诊过程中发生跌倒、走失、突发疾病等情况,监督、监管机制可以用来判断陪诊师在工作中有没有存在失职失误的情况,而保险则可以对于陪诊师在工作中的风险进行分担”。

正在成长的这支陪诊师队伍,不仅是上海应对老龄化的“专业力量”,更承载着“老有所依”的城市温度。

编辑: 朱声波

责编: 秦扬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