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三伏贴虽好但别盲目跟风
“一年养阳看春夏,春夏养阳看三伏”。随着南昌气温连日攀升,三伏天的脚步日益临近,中医传统的“冬病夏治”理念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近日,南昌市各大医院推出的三伏灸、艾灸、拔罐等特色疗法吸引众多市民体验,还有不少人提前预约三伏贴,掀起了一股“以热治寒”的养生风潮。
夏日养生正当时
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药剂科,药剂师们正娴熟地按照配比,将白芥子、肉桂等药材逐一称量、研磨、调和,精心配制着不同功效的三伏贴药膏。
“三伏贴选用温阳助阳、通经络的中药,以生姜汁调和制成药饼,敷贴于肺俞、膏肓等特定穴位,能改善冷哮等虚寒性疾病。”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胡贵荣介绍,每年入伏前,医院都会提前做好药材储备工作,今年自6月起就陆续有市民前来咨询预约。“今年我们的三伏贴贴敷周期从7月10日正式开始,持续至8月底,涵盖伏前贴到加强贴的完整疗程。”胡贵荣说。
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五官科诊室,刘女士正为8岁的儿子预约今年的三伏贴贴敷。“孩子从小就有过敏性鼻炎,以前一到冬天就鼻塞流涕。”她告诉记者,“去年,孩子尝试了三伏贴贴敷,配合针灸调理后,症状明显改善。”同样对三伏贴赞不绝口的还有65岁的陈大爷,患类风湿关节炎十余年的他,过去每到寒冬就因膝关节冷痛而寸步难行。“去年夏天贴了了三伏贴,配合艾灸,冬天居然能自己下楼散步了。”陈大爷边说边活动着双腿,“医生建议连续贴三年效果更好,我今年早早就来预约了。”
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治疗中心,主治中医师闵阿鹏正手持银针为患者施针。“针对老寒腿患者,我们会在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行温针灸,艾绒燃烧时的热力能透过银针直达经络。”他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展示针柄上点燃的艾柱。隔壁诊室传来阵阵艾草清香,记者看到护士正在为一位患者施行长蛇灸疗法。她先在患者背部督脉上铺设特制灸具,铺上一层姜末,再将艾绒均匀铺设在姜末表面。随着艾绒缓缓燃烧,温热的药力透过生姜逐步渗透体内。“这位患者体寒,而长蛇灸可以直达寒湿积聚的病所,强大的温阳之力能最大程度地‘融化’体内沉积的寒湿,并通过汗液等途径排出体外。”闵阿鹏介绍,入夏以来,前来进行艾灸治疗患者同比上升约30%,其中以关节疼痛、体寒怕冷等症状的患者居多。
科学贴敷有讲究
“三伏天人体汗孔多开,全身经络最为通畅,此时通过阳性热性药物贴敷穴位,更易透达肌肤、渗入经络,鼓舞人体阳气。”南昌市第一医院中医诊疗中心主治医师肖霞芳解释,“冬病”指冬季多发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阳虚感冒、哮病、痹症等。“夏治”是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之盛,通过药物敷贴、艾灸等方法补益温阳、祛除寒邪。“冬病夏治”适用范围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虚寒体质调理及亚健康状态改善等,各医疗机构还结合现代人体质特点,总结出多套精准治疗方案。
针对市民关心的贴敷注意事项,肖霞芳提醒:成人贴敷4至5小时,儿童1至2小时,若局部皮肤灼热痛痒可即刻取下,一个疗程4次,连续3年效果显著;实热体质、皮肤过敏、孕妇、3岁以下儿童及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宜贴敷。部分人群贴敷后可能出现红肿、起疱,这是药物吸收充分、穴位敏感的表现,起疱后切勿挠破,少量水疱可自行吸收,反应强烈需及时就医。
“三伏贴贴敷切勿盲目跟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贴敷穴位及定位,制定个性化方案,确保疗效,不建议自行贴敷。”肖霞芳同时给出夏季养生建议:少食冷饮,饮食以绿豆、莲子、薏仁等清心防暑食物为主;每天保证7至8小时睡眠,以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的识别能力;保持平和乐观的情绪,避免夏季烦躁影响治疗效果。(洪观新闻记者 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