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界_肿瘤】
得了脊髓肿瘤最怕什么?--一怕开刀,二怕瘫痪。脊髓肿瘤患者和家属提问,诸如"做了手术会不会瘫?""我不做手术会不会也瘫了?"……大家对脊髓肿瘤存在不少认识盲区,其中一个争议是"什么时候手术"。
相关研究通过对SEER数据库2000-2019年间2325例成人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分析发现,整体手术推荐率高达87%。其中脊髓室管膜瘤患者(占73.8%)的手术推荐比例更是达到93%。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未接受手术推荐的室管膜瘤患者中位生存期(163.7个月)明显短于手术组(202.4个月),这一近40个月的生存差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这些数据有力说明,对于大多数脊髓肿瘤患者而言,及时的手术干预与更好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决策时需要权衡手术风险与延误治疗可能带来的生存损失,寻求最佳治疗时机。
Kaplan-Meier曲线描述了接受与未接受脊柱室管膜瘤手术建议的患者之间的生存率差异(n = 1717)。
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影响疾病特异生存率(DSS)和总生存期(OS)的因素。结果显示:
接受放疗(HR 3.64,p<0.001)或化疗(HR 5.58,p<0.001)的患者疾病特异生存率显著下降;
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疾病特异生存率明显改善(HR 0.18,p=0.004)。
髓内室管膜瘤的早期手术为何能改写预后?
椎管肿瘤可分为硬膜外和硬膜内两大类,其中硬膜内肿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占比不高(5%-15%),且以髓外病变为主,髓内肿瘤相对少见。在髓内肿瘤中,室管膜瘤约占30%-40%,其余主要为星形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
髓内室管膜瘤(IE)好发于30-60岁人群,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步态障碍、共济失调和感觉缺失,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或运动功能减退相对少见。
对于影像学高度怀疑且已出现症状的病例,当前标准治疗方案是在神经功能监测下实施最大安全范围切除。当存在术后残留或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肿瘤时,建议辅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则仅限于临床试验或手术/放疗不可行的特殊情况。
手术预后评估方面,多项研究已明确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包括肿瘤解剖位置、患者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肿瘤出血情况、是否复发以及术前神经功能状态等。改良McCormick分级(mMS)是目前广泛采用的预后评估工具,将mMS I-II级(神经功能正常或轻度障碍)视为良好预后,而III-V级(中度至重度功能障碍直至瘫痪)则认定为不良预后。
改良McCormick分级,对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进行分级
Ⅰ级:神经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行走正常;
Ⅱ级:轻度感觉、运动功能异常肢体功能基本正常,仍能独立维持功能;
Ⅲ级:中度感觉、运动功能受损,肢体功能受限,生活完全或部分自理,需要额外辅助设备;
Ⅳ级:重度感觉、运动功能异常,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偏瘫或四肢瘫痪,可伴肢体不自主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mMS II级的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可能受到明显影响,这一发现促使临床医师重新审视手术目标,从单纯的肿瘤学控制转变为兼顾最佳神经功能保护。
现有证据强烈支持早期手术干预的重要性。临床观察显示,术前神经功能完好的患者在规范化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后,更可能获得mMS I级的理想结局;相反,术前已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完全恢复的可能性显著降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仅表现为轻度功能障碍(mMS II级)的患者,若能在症状出现后1年内接受手术治疗,且入院时未出现步态异常或共济失调,其功能恢复前景最为乐观。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最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下,仍有少数患者可能面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基于这些发现,对于症状轻微的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实施早期手术干预已成为临床共识,安全的手术切除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肿瘤进展,更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是该病高效的核心治疗手段。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