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生态环境领域的代表亮相,其中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
奋战在大气污染防治科研一线18年,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一次又一次跟踪研判京津冀PM2.5污染过程,在实际道路上开展近千次机动车排放测试,推动机动车监管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道路……比起胡京南这个名字,人们更加熟悉的是已经渐成常态的“北京蓝”。
见面会上,胡京南告诉大家,从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京津冀区域在GDP增长六成的同时,PM2.5的浓度下降了六成以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900多名科研工作者参与
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监测和评估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存放着十多年来京津冀地区的PM2.5样品,记录了空气质量的变化。
2013年前后,PM2.5频繁“爆表”,空气污染席卷全国。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划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的行动计划,意味着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计划中提出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十条措施,因而也被称作“大气十条”。
这一年,胡京南与PM2.5正式“交手”。
“在蓝天保卫战中,我作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团队的一分子,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900多名科研工作者一起,为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助力。”胡京南说。
PM2.5成分复杂,来源非常多,这是攻关团队起初面临的最大难点。“2015年前后,京津冀秋冬季雾霾频发高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是,当时社会上,甚至科学界对于雾霾的成因和来源众说纷纭,各种假说也层出不穷,这让管理部门很困惑。”
不断“解题”的冬夜
污染过程往往发生在秋冬季,“有的同事上半夜收集和整理数据,我和其他同事就下半夜起来,去分析、提炼数据和结论,然后第二天再参加污染过程会商。”胡京南回忆,2015年以来每个冬天的夜晚,一旦出现污染过程,他和攻关团队都是这样度过的。
“交手”次数多了,攻关团队也渐渐“摸”到了解题思路。“我们从排放、气象、化学和传输等方面,系统阐明了污染的成因。”胡京南说。
他向记者举例解释,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火电燃煤量大约4.5亿吨,民用散煤的用量只有它的1/8左右,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是,攻关团队发现,如果从单位用煤量排放的一次颗粒物来看,民用散煤的排放因子是火电燃煤的十倍到一百倍。同时,一次又一次的污染过程源解析的结果也表明,民用散煤对京津冀PM2.5浓度的“贡献”达到了三成以上。
“民用散煤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胡京南说,这个研究结论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截至2024年,我国散煤治理累计已经达到4100万户,有力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现在,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称为“北京奇迹”。
正研究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就在刚刚过去的秋冬季,京津冀区域经历了三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北京也有两个重污染天。”胡京南坦言,“过去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离国际上的领先水平还有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攻关团队正面临着新的难题。
胡京南解释,从成因分析来看,我国的一次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从千万吨级降到百万吨级,这是过去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仍然是千万吨级的排放量,这些污染物在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的时候会发生快速的化学转化,生成二次颗粒物,“这是当前治理遇到的难点”。
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经建立“空—天—地”立体观测,并建立了高精度的排放清单。对当前面临的难点,胡京南认为,需要通过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开展重大治理工程,强化污染天气应对等手段,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
他同时谈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一方面,AI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攻关团队在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高效筛查异常排放问题线索,大幅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另一方面,AI等新技术也有望突破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在空气质量的预测预报、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动态化分析等方面提升研判能力,甚至打造出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科学大脑”。“不过AI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也要防范AI‘黑箱’可能带来的风险。”胡京南提醒。
此外,胡京南透露,他和同事正在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研究,有望助力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久久为功,终将实现蓝天白云的常驻。”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