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林涵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近年来,河南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机制为抓手,建立健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体系,连续四年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以评促建,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下,我省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抓住新一轮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的新需求,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建立健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不断丰富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面向文化强国战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宏大布局的重要组成,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面向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作为主要的改革方向之一,以此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我省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供给现状与优化目标。我省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不断完善制度框架,构建城乡一体设施网络,打造活动品牌,发展数字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2500个,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新空间3000余个,持续打造了“豫出彩·一起来”惠民文化活动、乡村文化合作社、乡村文采会、“文化豫约”、“一机游河南”等多个线下线上示范性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品牌。
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对文化强国的要求,“健全”和“完善”依然必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推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需匹配优化、供给质量优化和供给能力优化。供需匹配优化着力解决供需距离匹配、供需内容匹配和供需形式匹配。供给质量优化旨在为老百姓提供真实可感、制作精良、与现代人意识共鸣的高质量作品,活化转化优秀文化资源,激发高质量文化产品创新。供给能力优化则重在解决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发展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问题。
优化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策略。畅通文化服务与产品直达供给路径。“直达”即缩短文化服务与产品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包括物理距离和偏好距离。以构建“共同体”为抓手破除行业壁垒,通过组建各类设施和服务联盟链接多元主体,打通体制内外、部门之间资源和服务的堵点,缩短群众偏好与供给之间的距离。以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为前提,创新供给方式打通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的“最后一米”,缩短群众获得优质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物理距离。优质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直达基层的机制创新,一方面要破除行业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协力共建,通过不同类型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方之间的融合发展,可以收到相互借力、取长补短、提升文化服务和产品真正满足群众需求的功效;另一方面则是要深入细分社群、深入老百姓生活情景,以“走出去”创造“身边的服务”,真正让群众以最短的距离、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积淀文化服务与产品优质供给内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是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应通过深度挖掘、价值阐释和创意表达以形成细粒度的、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的河南标识体系。立足文化标识挖掘、利用、转化形成具有河南辨识度的文化成果,激活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进而赋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贡献力量。
丰富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生态。解决现有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能力不足问题的关键在于丰富供给生态。其突破点在于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管理的机制,彰显社会力量的供给能力。现阶段需要在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机制,明确社会化运营主体如何进入与退出、社会化运营过程中能否以及如何开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化运营管理、如何开展社会化运营管理的绩效评估与考核等重要问题。通过明确公共文化设施“所有”与“使用”的关系推动社会力量进入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链,借助约束与激励的平衡创造高效且安全的供给生态,从理念上突破,在机制上创新,从而不断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作者单位分别为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创新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