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刘姗姗
69岁的老人吞咽困难两个多月,经检查被确诊为中晚期食管癌,好在新辅助治疗为其争取到根治手术的机会。面对老人患有冠心病、肺气肿等复杂病情带来的手术风险,武汉市中心医院胸外科团队采用胸腹双单孔微创技术联合食管胸骨后入路的创新术式,仅在胸腹部各开一个小切口精准切除食管肿瘤,重建消化道。
据了解,该院在湖北省率先开展此手术,成功将食管癌的高危手术“降级”,为更多高龄、心肺功能差的食管癌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精准、微创的治疗选择。
胸外科专家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
肿瘤堵塞食管,新辅助治疗赢得手术机会
2024年10月,69岁的张爹爹(化姓)进食时感到喉咙有异物梗阻,起初以为是咽炎,并未在意。然而,吞咽困难的症状持续了两个多月仍未缓解,由于进食困难,他整个人也消瘦了不少,这才赶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就诊。通过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上段有一大小约9厘米×6厘米×5厘米的新生物,活检结果确诊为中晚期食管鳞癌,肿瘤几乎将食管堵住了大半,病情十分棘手。
考虑到直接手术切除不仅创伤巨大、风险高,而且难以确保肿瘤被彻底清除。胸外科、肿瘤科、影像诊断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会诊后,最终决定先采取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力求让肿瘤缩小,为患者争取手术机会。
经过两个周期的抗肿瘤治疗,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多学科会诊评估认为已达到R0切除(完全切除)标准。但食管癌手术操作复杂、难度高,不仅要切除食管肿瘤,还需重建消化道,考虑到张爹爹患有冠心病、肺气肿等基础疾病,围术期风险高。传统的开放手术需要“开胸、开腹”或“开胸、开腹、开颈”,创伤大、恢复慢;常规腔镜手术这种方式虽相对微创,但也需要在胸腹部各开4 -5个操作孔。
胸腹双单孔“小切口”,完成食管癌“大手术”
为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创伤,胸外科团队反复斟酌,决定采用单孔胸腔镜联合单孔腹腔镜,经胸骨后入路食管癌三野根治术。手术当天,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赵轲团队在老人的胸部开一个3厘米的小切口,借助胸腔镜精准游离食管,并仔细清扫淋巴结。随后,在腹部打一个小孔,通过腹腔镜游离胃部,制成管状胃,从胸骨后牵拉到颈部,成功完成消化道重建。胸骨后入路使得重建的管状胃位于胸骨后纵隔内,大大降低了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胸腹腔均采用单孔操作,进一步减少创伤,加速术后康复。
在胸外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下,张爹爹术后恢复状况良好。术后第一天便能下床活动,第七天复查造影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随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顺利出院。
该院胸外科主任刘勇介绍,食管癌手术因解剖位置复杂、并发症风险高,曾被视为胸外科的“高危地带”。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多孔腔镜手术虽有所改进,但难以突破胸骨后入路的操作瓶颈。此次在湖北省内率先开展单孔胸腔镜联合单孔腹腔镜技术,结合食管胸骨后入路创新术式,真正实现了将手术风险从“高危”降为“低危”,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大切口,符合术后快速康复的理念。
警惕吞咽困难,早诊早治是关键
该院胸外科刘勇主任介绍,除遗传因素外,偏好食用热、辣、烫食物和咸菜腌制食品,长期抽烟喝酒,有胃食管反流病史,以及有食管癌家族史的40岁以上人群,都是食管癌的高发群体。预防食管癌,日常应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戒烟戒酒,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进食过热、过快,少吃腌制食品。
食管癌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多表现为吞咽异物感、胸骨后疼痛等,容易被误诊为咽炎或消化不良。专家特别提醒:若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从干硬食物难以下咽,逐渐发展为饮水困难),或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武汉市中心医院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