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中访网
责编 | 刘若蕊
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恒瑞医药的每一步都备受瞩目。5月23日,这家素有“医药一哥”“药茅”之称的企业,在港交所完成了华丽首秀,股价高开高走,首日涨幅超30%,A+H总市值逼近4000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耀眼的明星。然而,这场看似风光的上市背后,实则是恒瑞医药在行业变革浪潮中谋求转型与突围的关键之战。
回溯恒瑞医药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中国医药企业的奋斗史。从1990年那个靠生产红药水、紫药水的小厂,到如今的医药巨头,孙飘扬带领下的恒瑞实现了一次次蜕变。1992年斥资购买抗癌药专利,开启仿制药之路;随后又果断投入创新药研发,在国内药审改革的浪潮中抢占先机,市值一路飙升。但当行业的风向转变,集采政策的冲击如汹涌浪潮袭来,恒瑞也不得不直面挑战。
集采政策的推行,犹如一把双刃剑。它确实减轻了患者和医保的负担,却也让以仿制药为主的药企陷入困境。恒瑞医药曾凭借强大的仿制药业务达到营收巅峰,然而集采的到来,让其多款产品价格大幅跳水,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蚕食,市值更是在短时间内蒸发数千亿。在这场残酷的市场洗礼中,恒瑞开始了艰难的战略转型。
产品结构上,恒瑞全力向创新药倾斜。创新药收入占比逐年攀升,从曾经的不足两成,到如今突破50%,研发管线也日益丰富。但在创新药领域,恒瑞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众多创新药企业大多选择快速追踪模式,恒瑞也不例外,虽然管线丰富,却缺乏“现象级”大单品。与竞争对手百济神州相比,其泽布替尼胶囊成为“十亿美元分子”,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而恒瑞目前唯一销售额超10亿元的创新药卡瑞利珠单抗,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价格内卷和市场推广难题。
在出海战略上,恒瑞同样经历了曲折的探索。从早期与国际仿制药巨头合作保守出海,到尝试自主出海,再到受挫后转回“借船出海”,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自主出海面临着临床试验患者入组难、对海外市场不熟悉等问题,而对外授权也曾遭遇“卖亏”的尴尬。但恒瑞并未气馁,不断调整策略,如今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在BD交易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此次登陆港交所,是恒瑞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能为恒瑞带来更广泛的国际曝光,吸引全球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目光,引入主权基金等优质资源。同时,港交所严格的监管要求,也将倒逼恒瑞加强国际合规建设,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此外,借助港股平台,恒瑞有望吸引全球人才,为国际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不过,恒瑞的国际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尽管其市值已与部分国际知名药企相仿,但在收入和利润方面仍有较大差距。2024年,恒瑞海外销售收入占比不足3%,与百济神州等企业相比,国际化程度明显较低。在全球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恒瑞不仅要面对跨国药企的强大压力,还要应对国内同行的加速追赶。
恒瑞医药的港股首秀,是起点而非终点。这场关乎转型与突围的战略博弈,考验着企业的智慧与韧性。未来,恒瑞能否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也将为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重要借鉴。让我们拭目以待,看恒瑞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