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袁庆禄|热土凝魂,刀痕铸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2:13:00    

编者按: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主办,江苏大剧院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版画院、扬子晚报社、江南时报社、江苏艺术中心、江苏大剧院、北京春秋版画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伟大的胜利版画文献展”将于9月在江苏大剧院开幕。展览通过“刀锋下的烽火”“穿透硝烟的明灯”“黑白刀痕的记忆”三部分,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珍贵的历史史料与经典的艺术精品,为这一重要纪念时刻献上一部版画艺术文献“史诗”。

展览特邀当代版画艺术家展出其创作的30幅抗战主题版画,以精湛艺术升华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精神内涵。版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以文字记录心得,也永久记录下一幅优秀版画的诞生过程。

热土凝魂,刀痕铸史

《英雄村——冀南热土上的血色丰碑》创作手记

□ 袁庆禄

《英雄村——冀南热土上的血色丰碑》套色木刻 122.6cm×115cm袁庆禄 作

2025年,抗战胜利已80载。岁月悠悠,80年的时光虽已让许多往事渐渐模糊,但冀南大地却从未忘记那段烽火岁月。每一寸土壤都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在微风中低语,诉说着当年的悲壮与英勇。那被炮火反复翻耕的泥土之下,深埋着先烈们未凉的热血;那被刺刀划破的田埂之上,刻下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冀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地理名词。它是由林子里村的掩体、西南温村的地道、李林村的高粱地等无数抗战遗迹共同写就的血色典籍。在这里,有16岁战士李宝珍面对敌群时毅然扑上的决绝,他那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仿佛还在岁月的深处闪耀着光芒;有白林申七闯敌营的果敢,每一次深入虎穴,都是对勇气与忠诚的极致诠释……更有无数普普通通的村庄,用一句“没怂过”的豪迈呐喊,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撑起了整个民族的筋骨,成为抗战史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我选择以版画为载体,在木质的纹路里深深刻下这些名字和故事。因为版画那质朴而有力的艺术形式,就如同冀南人民的性格一样,坚忍不拔,毫不退缩。我希望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时刻,让每一道刀痕都能成为历史的刻度,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并非是为了复刻仇恨,而是要让那些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勇气,永远保持滚烫,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在构思《英雄村》这幅版画时,我将视角聚焦于林子里村战后的黎明。田埂上,密布的弹坑仿佛是大地身上的伤痕,还留着当年土枪射击时的灼痕,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激烈战斗。焦黑的掩体残垣间,一缕晨光悄然洒落,照在村民们紧握的拳头上。那个垂首伫立的身影,脖颈绷得笔直,似李林团长最后冲锋时紧握的枪杆,透着一股不屈的意志。

这寂静之中,实则藏着千钧之力。它是西南温村地道里村民们传递情报时那小心翼翼却又坚定无比的暗号,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承载着生的希望与胜利的信念;它是赵陈县村民为烈士培土时的默默无言,那沉重的泥土落下,仿佛是对烈士们最深沉的缅怀与敬意;它是所有“英雄村”共有的表情,将悲痛深深压进心底,把倔强刻进骨头,用无声的力量对抗着侵略者的残暴。

群像,是这幅版画的核心。晨光漫过焦黑的掩体残垣,将人群的剪影拓在布满弹坑的田埂上,凝重如凝固的浪涛。静默中,低垂的头颅与挺直的脊梁交织,有人指尖按在断墙的裂痕里,有人掌心攥着半块焦土,红缨枪的朱砂色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与深色衣袍的沉郁碰撞出无声的力量。这沉默的阵列里,悲痛与倔强在每个人的骨血里共振,织就烽火洗劫后冀南大地不肯弯折的筋骨。

在版画刻画的每一个人物背后,都藏着具体的名字和鲜活的故事。老汉皱纹里嵌着的风霜,是白林申七穿火线的印记,怀中铜壶的磨痕与少年步枪的凹痕遥相呼应,前者盛过战地的凉水,后者沾过拼刺的血痕,在岁月里凝成跨越代际的接力。李宝珍紧抱的枪托、红缨枪里的弹片,都化作刀痕里的密码,让每个身影都连着一段滚烫的往事。

背景中,李林村的高粱在微风中起伏,穗子的纹路与村民们竖起的衣领相呼应。那是1940年深秋,26岁的李林倒在这片土地上时最后望见的景色。这些细节,并非是我的虚构,而是历史真实的写照。西南温村70人的抗日武装,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108份入党申请书,是村民们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与向往;长约3000米的地下交通网,更是他们智慧与勇气的结晶。这些都化作画面里交错的光影,让“英雄”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让后人能够透过这小小的版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色彩的叙事同样惊心动魄。大地,我用赭石色铺就,那是“四·二九”烈士陵园纪念碑的底色;天空,我融入了暗红,那是英雄的血与土地的魂交融的颜色。唯有那面残破的旌旗,我特意留了一抹亮红。它像西南温村地道里不灭的油灯,照亮了黑暗中的前行之路;它像所有村庄在黎明前举起的火把,象征着希望与信念。

创作过程中,冀南老人的话总是在我的耳畔回响:“林子里村的掩体还在,西南温村的地道没塌,李林村的高粱年年红。”他们寄来的土样一直在案头——那撮混着梁沟兵工厂铁屑、赤岸村渠水沉淀、山底村地道泥土的样本,让我在老槐树根部补刻了几簇冻僵的草芽。它们贴着冻土而生,根须缠着细小的弹片,像极了1942年饥荒中村民们在弹坑边种下的救命谷种。最后在老汉衣襟刻下的“没怂过”三个字,每一笔都深及木髓,那是所有冀南英雄的共同誓言。

这些话语,带着浓浓的乡音,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它们让我明白,“英雄村”从来都不是某一处特定的村落,它是所有在炮火中坚守、在苦难中抗争的中国乡村的缩影。它是赵陈县村民为烈士改县名时的庄重,是对英雄的敬仰与铭记;它是80年后我们说起这些故事时眼里未灭的光,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许。

版画的刀痕是会呼吸的。80年过去,版画里的寒风仿佛仍在呼啸。当我们触摸这些刀痕,能感受到持枪时磨出的厚茧、担架压出的肩痛、红缨枪握出的血痕,更能摸到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不肯弯腰的脊梁。

《英雄村》不是简单的悼念,而是用艺术告诉我们:那些牺牲从未走远,那些精神永远鲜活。这铁血丰碑矗立在冀南热土上,更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带着他们的勇气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英雄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

【作者系邯郸学院教授(正高二级),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版画专业委员会(版画院)研究员、河北画院版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