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建设“好房子”,是对居住尊严的重新定义 | 我来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7:54:0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要求住宅项目建设应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具体对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五大要素方面予以规范。值得一提的是,该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业内人士表示,该举措不仅体现了当前“好房子”理念的规范标准正式落地,更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体现。

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对“好房子”概念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心向往之。如今,相关标准的发布,既是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的回应,让“住有所居”更有品质,也成为观察中国民生政策演进的一扇窗口。

过去30年,中国通过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工程,基本解决了“住有所居”的刚性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建筑技术发展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住宅品质提升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国住房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满足物理空间需求,转向对品质生活的向往。

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厨房不小于3.5平方米,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此次规范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明确了住宅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为打造“好房子”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升住宅项目的整体品质,也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品质化方向转变。而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可以有效避免过去住宅建设中存在的规划不合理、设计不规范、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比如,“层高不低于3米”的硬性规定,看似只是建筑参数的调整,实则是对居住尊严的重新定义。长期以来,住宅层高普遍维持在2.8米左右,这一标准诞生于住房短缺时代,以“压缩空间换数量”的逻辑支撑起城镇化高速发展。但随着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70%,群众对“头顶三尺”的需求已从“够用”转向“舒适”。此次将层高纳入强制性规范,正是以技术标准为载体,回应民众对“呼吸感”与“舒适性”的诉求,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擘画了城市更新与住房发展的新蓝图。

事实上,住房不仅是一个居住空间,更是一个“家庭空间”“幸福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好房子”建设,圆安居梦,暖百姓心,不仅面向新建商品房,更涵盖保障房提质与老旧小区改造,确保民生工程“既保基本、更优品质”,这是居之所向、心之所往。

“好房子”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千万家庭的居住品质,更在于探索一条兼顾效率与公平、传统与现代的发展道路。以宜居安居为落脚点,建设“好房子”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唯有让建“好房子”、住“好房子”、维护好“好房子”协同并进,才能使更多人享受到“好房子”带来的福祉。

有了“好房子”,还要建设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才能让“住有所居”和民生福祉更有品质。正如倪虹所言:“建设好房子是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赛道”,在这条赛道上,比的不仅是建筑的高度,更是民生的温度、创新的力度与文明的厚度。(作者:张国栋)

相关报道:

“好房子”标准来了!对层高、电梯、隔声等都有规定

编辑:李明 校对:李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