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
没有读过一整本书了?
是否沉迷于
短视频、微短剧不能自拔?
调查显示
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9本
而人均每天数字化媒介
接触时长却超过3小时
今天,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曾经,我们捧起纸质书
一行行阅读油墨文字
现在,我们动动手指
就可以遨游信息的海洋15分钟
就能听主播“讲完”一本书
3分钟就能通过短视频“看完”一部电影
利用AI工具几十秒就能提炼出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身处“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
花费几个小时、几天
甚至几个月
完整读完一部经典著作
是否还有意义?
今天,阅读的方式更加丰富了
但阅读的本质没有改变
一本书的梗概
或许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了解
但只有通过读书
才能锻炼的思维能力
达到的思想境界,创造的精神世界
是不读书永远无法获得的
如果不读书
可能连短视频
公众号的“梗”都接不住
比如,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后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成为了短视频热门文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
写的是李白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畅快
而理解不到这层意思的网友
仅仅用来形容交通工具速度之快意思上就差了一些
又如,网上一句爆火的文案
“满地都是六便士
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如果没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就很难理解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
“月亮”指的是精神追求
“六便士”指的是物质财富
我们要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努力
但也别忘了
自己心中的热爱和理想
爱读书的人
不论是发一条朋友圈
还是制作一则短视频
都会字斟句酌
用最贴切的文字、最适当的方式
表达心中所想
而不爱读书的人
则语言匮乏,思想贫瘠
甚至连连闹出笑话
比如,初春时
常有网友发梨花盛开的照片
并配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细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就会知道
这两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景象
并非实写梨花
也不是形容冬末初春的景象
还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用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来形容自己
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的决心
虽然这种精神值得赞扬
但用这两句词
形容逆境是不合适的
这两句词
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
其中,“逆旅”并不是“逆行的旅程”
而是“客栈”“旅馆”的意思
这两句词说的是
我们存在的世界就如同一个“逆旅”
而我们每个人都如“行人”,似“过客”
展现了苏轼旷达的人生胸怀
爱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
额外多出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
爱读书的人
不只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
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爱读书的人
看到飞鸟掠过江水,会想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只能说“好多鸟”
爱读书的人
登上山顶
会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不是只能说“山可真高”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
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
总是受困于时间和空间
只能看到眼前的鸡毛蒜皮
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受困于“算法”和“大数据”
推送的片面信息
而一个爱读书的人
拥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超能力”
可以走进无数个不同的世界
与千百年前的先贤哲人对谈
因此,爱读书的人
往往从容通达,不偏执、不固执
作家王蒙曾说:
“阅读包括浏览,但浏览不等于阅读
更不等于苦读、攻读,精读
信息不等于学问
更不等于见识、智慧与品质
被传播不等于真正接受与收获”
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们依旧需要读书
而且比以往更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新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但经典著作中蕴含的
情感和哲理历久弥新
技术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而读书
让我们的生命更加辽阔
(作者:李娜,制图:陈露;原文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8月15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