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中国企业要如何破局?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上述这些话题,是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热议的焦点。与会嘉宾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开出“良方”——以全球化视野和本地化运营的双轮驱动,构建可持续国际竞争力。
论坛期间,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德勤中企出海服务主管合伙人金凌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布局已迈出了积极的步伐,而且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新业态、新市场和新挑战。他表示,首先,当前中国海外投资已经过了大规模并购的时期,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全球化模式;其次,在市场方面,区域布局呈现多元化,新兴市场成增长引擎;第三,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全球治理规则重构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面临系统性风险升级与合规体系重构的双重考验。
展望未来,金凌云认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将迈向“创新驱动”与“生态协同”的新阶段。一方面,企业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出海;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协同”发展,通过技术赋能、产业链整合与本地化共建,形成“共生共赢”的新范式。
金凌云。资料图
《21世纪》: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外投资(ODI)数量为1853亿美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ODI的重要性将持续上升。您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金凌云:中国对外投资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展现出韧性与活力,通过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优化投资结构及强化合规管理,为全球经济贡献了积极力量:2024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展现出多维度的发展成果。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6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1%。这一增长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布局的积极步伐。
数据显示,在上市公司方面,2024年上半年共有288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境外业务收入,较2023年同期的2605家增长10.6%。尽管全年数据尚未完整公布,但这一增长趋势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海外业务逐渐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投资覆盖范围来看,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其中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增长尤为突出,增速达12.6%,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
当前中企出海呈现三大趋势——新业态、新市场和新挑战。
新业态是指从大规模并购到多元化路径。中国海外投资已经过了大规模并购的时期,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全球化模式。中国企业正通过全产业链优势重构全球化路径:通过全球化发挥制造优势,比如新能源等领域,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占据全球80%的产量,动力电池达到67%的全球产能占比,中国需要全球的市场和产能保持领先优势。此外,供应链协同出海趋势也愈发明显,例如宁德时代在墨西哥拟投建全球最大储能电池工厂,立讯精密依托越南基地承接苹果30%的AirPods订单。同时,更多的中国企业也转向技术输出,生物医药企业通过技术授权进入全球市场。
在市场方面,区域布局呈现多元化,新兴市场成增长引擎。过去几年,中企出海的目的地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资本注入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已从辅助性节点升级为战略支点——东南亚自2018年起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选地,中东凭借人口规模和主权基金投资成为新能源、基建合作热点。同时,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墨西哥等“连接器”构建区域供应链,但仍需应对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全球治理规则重构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面临系统性风险升级与合规体系重构的双重考验。展望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将迈向“创新驱动”与“生态协同”的新阶段。一方面,企业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出海,例如AI领域的技术合作与资本流动加速。利用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各个领域累积的优势,中国正通过“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出海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协同”发展,通过技术赋能、产业链整合与本地化共建,形成“共生共赢”的新范式。
《21世纪》:2024年中国对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用于生产的中间品出口增加,您如何看待中国对东南亚投资步伐加快,并向产业链中上游加快延伸的发展态势?中国和东南亚经济合作受到哪些影响?
金凌云:东南亚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门地区,其经济快速增长,人口结构年轻化,为中国传统产业转移和新兴行业如跨境电商、移动游戏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东南亚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美国则下降至第三位。
近年来,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在生产中间品领域的出口增长显著,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变化。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变化,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深层次来看,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加速主要源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是产业升级和成本压力的驱动。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向外转移。而东南亚地区凭借其较低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中国企业理想的承接地。其次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RCEP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区域内贸易壁垒,为企业在东南亚投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RCEP框架下,区域内中间品贸易占比从2021年的64.5%跃升至2023年的66%。东南亚作为关键节点,其供应链扩张韧性持续验证中国产业链重构的战略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已经不仅停留在加工制造环节,而是逐步向产业链中上游延伸。例如,在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等领域,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更多集中在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环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正在从简单的产能输出转向更高附加值的价值链整合。华为、传音等企业采用“总部创新—海外生产”模式,既贴近市场又掌控技术命脉。德勤研究发现,东南亚订单增长中,63%依赖中国上游配套,如越南布料订单90%依赖中国供应商。这种转变助力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也带动东南亚国家的技术升级和工业化进程。
通过产业转移和投资合作,中国与东南亚形成了更为紧密的供应链网络,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中间品出口的增加带动了区域内贸易规模扩大,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和服务贸易的增长。总体来看,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加速和产业链延伸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体现。
随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中资企业加快布局东南亚,尤其在数字科技、绿色能源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在投资形式上,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传统的绿地投资和并购,股权投资、合资合作以及产业园区开发等形式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数字化和绿色经济领域,中国企业倾向于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市场机会。
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正在经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单一领域向全产业链延伸,从简单输出向深度融合迈进。这种趋势不仅为中国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进,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并升级为更高层次的合作。
《21世纪》: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设立办事处和销售网络等主要机构成为一种热潮。这显示出中国企业出海有怎样的动力和构想?
金凌云:近年来,中国企业纷纷选择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和销售网络,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和新诉求。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不仅是企业扩张的简单表现,更是中国企业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展现出的战略思维和长远构想。
首先,这种趋势反映了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内在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内需增速放缓倒逼企业寻找新增长空间。通过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和销售网络,企业能够更直接地触达目标市场,了解客户需求,从而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其次,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主动融入与重构。过去,中国更多是以代工生产和组装制造的角色参与全球分工,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占据一席之地。通过在海外设立销售网络,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终端市场的动态,推动产品的迭代升级,甚至反哺国内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另外,这一现象也与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和供应链韧性的重视密切相关。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有所上升,诸多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带来了较大考验。通过在海外建立办事处和销售网络,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这也是企业构建多元化供应链的重要举措之一。
设立海外销售网络还反映了中国企业对本地化运营的探索。简单的出口模式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需求,而通过建立本地化的销售和服务团队,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偏好,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这种本地化运营不仅提升了客户体验,也帮助企业建立起更强的竞争壁垒。例如,中国家电企业在中东、非洲等地设立销售网络,不仅是为了开拓市场,更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推出更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