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文艺界出现了一批以戏剧艺术为主的舞台艺术作品,而这批作品就被称为“样板戏”,八大样板戏中的人物、故事、选材等在当年都是家喻户晓,也一度堪称“流行音乐”。
在那个时代,这也是一种同时具备文艺性和政治性的特殊艺术,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艺术并不多见,但它仍然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八大样板戏
虽说样板戏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被发扬光大的,但它的诞生还得追溯到1942年。
这年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次讲话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讲话内容也得到了延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提出了“继续发扬五四精神”的号召,此后文艺发展一直都朝着这个方向去了。
“样板戏”这个词最初出现是在 1965年的《解放日报》上,当时有一篇赞扬《红灯记》的文章,第二年《人民日报》中也刊登了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文中同样有“样板戏”的称呼。
当这个称呼逐渐被正式化后,1967年《人民日报》则直接列出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名单,这才有了“八大样板戏”的说法,代表着官方的一种认可。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此前几乎所有文学都遭遇了否定和质疑,文艺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那会的老百姓普遍爱听戏曲,在多种作用的影响下,八大样板戏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它们也各有侧重的歌颂对象。
《红灯记》歌颂军民抗战。
剧情中,作为铁路工人的李玉和接到上级通知,说上面派了个交通员将在今晚来和他接头,可当时的火车站已经被敌人封锁戒严,在努力之下,受伤的交通员将密码告诉了李玉和,并让他去山上和游击队接头。
李玉和上山后,正当接头时,日本宪兵队的人马也赶了过来实施抓捕,为了能找到密电码,他们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对付李玉和,可李玉和就是不愿开口,敌人便将李玉和一家三口拖到刑场。
李玉和的妻子铁梅逃脱出来后,带着密电码找到了大部队,追击而来的日寇被游击队击败,铁梅也终于将密码交给了游击队长。
可以说,这部剧是“排头兵”,也称得上是“样板戏中的样板戏”。
《智取威虎山》歌颂人民解放军追剿土匪。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46年冬季,36位解放军在牡丹江一带准备消灭座山雕,排长杨子荣听闻座山雕已逃往威虎山后便向参谋长汇报,参谋长则下令继续侦查。
座山雕逃跑的路上又打家劫舍,杨子荣在听闻其恶行后更是十分气愤,在偶然间得到土匪的“联络图”后,众人决定击破威虎山。
但威虎山易守难攻,不好硬来,杨子荣只好打扮成土匪假借献图深入威虎山,他以智慧战胜了座山雕的种种试探,并打入土匪内部。
通过杨子荣传出的情报,解放军迅速集结,而“百鸡宴”上杨子荣又设法将众土匪灌醉,为行动成功付出巨大努力。
这部剧在当年的意义重大,毛主席还曾亲自接见过《智取威虎山》的演职人员。
《沙家浜》歌颂新四军。
这部剧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十几位伤员来到沙家浜养病,和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情谊。
当日寇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集结兵力向沙家浜大范围扫荡,党组织安排伤员转移到了芦苇荡,日寇在搜寻无果仍不死心,并派人找当地村民询问,后来还残害了一些群众。
几个月后伤员痊愈,为了给父老乡亲报仇,新四军战士利用敌人办婚礼的时候杀入婚礼现场,最终将敌人一举歼灭。
此剧最初的模板是《芦荡火种》,毛主席在看了原剧本后提出了3条修改意见,包含音乐形象不饱满、全剧风格不统一、军民鱼水关系不够突出等,他还说:“那时抗日队伍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既然故事就发生在沙家浜,中国许多戏都用地名作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剧组人员修改了剧本,也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将此剧改名为《沙家浜》。
《海港》歌颂工人阶级。
该剧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工人韩小强因轻视装卸工作,在装运出国粮食的时候不慎造成错包,暗藏敌人钱守维偷偷将玻璃纤维藏在麦包内,妄图破坏中国国际声誉。
装卸大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查明情况后,一边教育韩小强、一边同钱守维作斗争,在众人连夜的翻仓、清查后,终于顺利完成了援外的任务。
最早在1963年,编剧方准备改编《海港的早晨》为京剧,不过此剧中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并没有暗藏敌人。
毛主席在1967年看后说:“可以成为样板戏,但要改成敌我矛盾。”
导演一直改到1971年才终于在北京定稿,除了和敌人斗争的环节外,更是歌颂了工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奋斗的精神。
《奇袭白虎团》歌颂志愿军。
此剧是有明确背景故事的,在抗美援朝期间的金城战役中,美国、南朝鲜妄图破坏谈判,采取假谈真打的方式,李承晚的部队“白虎团”还越过三八线不断挑衅,志愿军副排长严伟才、联络员韩大年和当地热心群众崔大娘、崔大嫂等人的帮助下最终生擒“白虎团”团长和美国顾问,夺得了谈判的筹码。
这部剧对演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会演还得会唱、会翻;从戏剧的角度看,它还融合了排除地雷、匍匐前进、刺刀格斗等新程式。
《红色娘子军》歌颂革命妇女
剧情背景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海南岛农家姑娘吴琼花命运悲惨,在绝望逃脱后找到了红军,并参加了琼崖独立师的红色娘子军。
南霸天是她过去的仇人,一次看到对方后她怒火中烧直接开枪射击,没想到对方竟逃走。
受到批评教育后,吴琼花的思想觉悟逐渐提高,在后续的行动中处决了南霸天完成复仇,再加上她作战极为勇猛,还接替了娘子军连党代表的职务。
这部剧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成剧的,也是在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诞生;在表现上,此剧将西方芭蕾舞与东方民族舞相结合,展现出独有魅力。
《白毛女》歌颂被压迫人民翻身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华北东村,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可地主黄世仁见色起意,逼着喜儿签了卖身契,最终被黄世仁玷污;王大春没能救下喜儿,便投奔了红军。
后来喜儿逃离了黄家,躲避到山林之中,这种环境也让喜儿生出一头白发,村民遇见后,便衍生出“白毛女”的传说。
两年后,投奔红军的大春随部队回到家乡,在这里开启了减租减息运动,为粉碎地主假借白毛女动摇民心的意图,大春等战士准备活捉“白毛女”,没想到这个白毛女竟然是喜儿。
地主被镇压、喜儿回归了正常生活与大春结婚,她的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这部剧更是能体现出劳动人民做主的新社会能“使鬼变成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来的新中国电影探索民族风格,都能看到《白毛女》的影子。
样板戏是有价值的
八部剧歌颂的对象各有侧重,之所以能成为样板,都凝聚了众多艺术家的汗水和心血,这是不可否定的。
也正因如此,样板戏才能广范流传,个个都是经典。
那些有着艺术价值的剧目和片段,都是从民间艺术汲取到营养,也能称之为“对民间文化传统很好地保存和再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样板戏也并非是模仿或一成不变地继承,而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创新,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大胆的。
比如在《奇袭白虎团》中就融入了朝鲜民乐的元素,还在伴奏中听出了西洋乐器的存在,这都是打破常规的。
唱法上,样板戏极大丰富了京剧唱腔和音乐的表现手法,使传统唱腔的魅力得到了更广泛的发挥。
样板戏是艺术,它们是亲民的。
艺术之所以有价值,也是因为其是为人民服务的。
从普通观看者的角度出发,样板戏演员的台词、穿着等都与故事背景普通民众相似,极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而且样板戏能在民间广范传播,并非一味宣传才能达到的结果,而是这些剧所塑造的内容确实深入人心,尤其是那些英雄人物。
杨子荣、李玉和、少剑波等都是老一辈人能随口说出的名字,他们身上更是有着热爱祖国、奉献自我、坚强不屈的特点。
创作过程中,因为时代的特点,这些英雄人物在设计的时候都是“精雕细琢”,但这些人物在历史中也确实存在着原型人物,他们的故事大多都是真实存在的。
李奶奶、李铁梅等都是八大样板剧中的普通人物,可他们尽管平凡,依然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若是观众提到了这些人,同样会认为他们也是英雄人物,并且会有一种感觉:这些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
对“普通人”形象的塑造,更使得样板戏具有了亲民的特点。
相比于现在互联网对信息的处理使得人民有了更广泛的艺术品欣赏渠道,当时的人们历经长期战乱,才过了十几年和平的日子,大家的精神世界颇为匮乏,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好的戏剧作品来慰藉心灵。
在这样的背景下样板戏横空出世,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不过,样板戏在当年的流行也不能说都是优点,在一些特殊原因之下,样板戏也成为了“工具”,艺术色彩逐渐被盖过,也对我国其他文艺的多方位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滞。
另一方面,样板戏又充分利用政治性的丰富“资源”,产生了丰富的艺术价值。
在我国文艺发展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经典能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是一路向前的,如今再回过头来看这些剧,在引发思考的同时也有以史为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