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2年2784场讲座47本笔记本,个人阅读史折射城市书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22:14:00    

2012.8.4 长宁图书馆 14:00 祝君波;

2014.5.16 静安图书馆 14:00 朱惜珍;

2016.3.5 文新大厦 14:00 张冲、喻荣军;

2021.10.10 艺苑真赏社 14:00 熊月之;

……

这是来自上海七旬郑阿姨读书笔记里的一小部分摘要。作为上海邮政行业退休干部,她自2011年退休后的12年间,听了2784场讲座,其中1340余场线下,累计记了满满47本笔记本。娟秀字迹串起不同讲座嘉宾的发言观点,流淌着郑女士的阅读心得。

8日,笔尖流淌的阅读时光——郑女士读书笔记捐赠仪式暨阅读座谈会在静安区图书馆举办。讲师身份各异,讲座地点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记录详略不一。在郑女士文化求索之旅中,静安图书馆是她精神栖居的重要驿站之一,累计参与该馆讲座39场次。

不止是上海图书馆以及各区图书馆,郑女士的足迹遍布沪上多家实体书店,还有上海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机构。“我看书兴趣很广,尤其喜欢文学、历史等人文领域。线下能和许多著名学者面对面,丰富了我的退休老年生活。”她笑言,每到周末,上海阅读活动十分密集,时间不够用,还会“撞档”,只能忍痛选其中之一,或再去看直播回放“补课”。

与会专家围绕“新技术冲击下的图书馆社会角色再定义”“老龄社会终身学习”和“作者、出版、图书馆、读者四者互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等话题展开热议。资深出版人祝君波担任主持,与会嘉宾结合自身经验和实践,联系数字阅读趋势、公共文化空间功能拓展、经典阅读推广策略等展开交流。

一个人的阅读史展现了市民阅读习惯从“被动借阅”到“主动研习”的跃迁。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王伟发现,郑女士读书笔记具有超越官方记载、超越新闻记录,具有个性和充分细节的特殊文献价值。“这些笔记不仅是她个人十多年读书活动记录,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动档案。静安区图书馆对这批笔记的收藏,是慧眼识真,为公共文化服务开辟了新的文献征集路径,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图书馆需平衡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收藏。”上海图书馆原副馆长、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王世伟提到,郑女士笔记是“纸质文献尾期”珍贵样本,呼吁加强对市民原始文献的抢救性收藏。在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邢建榕看来,讲座笔记反映了“双尖驱动”阅读趋势——线上便捷性与线下深度交流的结合。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众表示,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客厅,正经历着从“藏书空间”到“知识枢纽”、从“图书借阅”到“文化启智”的转型。希望社会各界共同探索如何在技术浪潮中重塑图书馆的社会价值,通过多元服务激活全民阅读内生动力,为构建“书香上海”“人文之城”注入新动能。

“终身学习不应受年龄限制。郑女士的案例证明,系统性学习能有效缓解老年群体的孤独感与社会融入难题。”上海书刊发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建议,图书馆可与养老机构合作,定制适老化阅读服务,推动“乐龄阅读”。复旦大学教授徐培华认为,深度阅读是抵御碎片化信息的关键,建议图书馆加强原著推广,引导读者从“听讲座”转向“研读经典”。

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指出,“全民阅读是一条信息链、资源链,起源于作者,经过出版社、报刊社、书店、图书馆,但最终要落实到读者身上。没有读者的参与和热情,前面的投入就没有意义。我们要立足读者需求,明白他们作为全民阅读终端的重要性,同时研究需求不断改进,有针对性,也更有效果。”“作为热爱朗诵的普通市民,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平台,更是让我感受到公共文化温度的地方。”读者代表陈陈多次参与静安白领朗诵沙龙,在忙碌生活中找到诗意。“希望未来有更多人通过图书馆平台,发现阅读带来的精神共鸣。”

本次活动既是郑女士阅读生涯阶段性总结,更是社会各界携手推动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的生动实践。未来,静安区图书馆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联动各方资源,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全民阅读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让书香浸润城市、让智慧点亮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