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AI医生与人类医生对决到底谁能赢?
好奇吗?
昨天(4月19日)在2025年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上就上演了 一场AI医生与人类医生别开生面的巅峰对决!
主持人:首先由我们人类选手开始作 答,因为咱们要手敲字,所以可能时间要慢一点, 随后大模型也同时进行作答,我们会把过程实时投放在这个大屏上……
主持人介绍完比赛规则,这场人机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第一轮上场的是来自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主治医师田齐,以及deepseek、豆包、39AI这三个大模型。一个人类医生和三个AI医生将针对同一个动脉瘤病例进行分析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
不一会,三个AI医生率先给出答案,5分钟后,参赛医生田齐也给出了他的诊疗意见。
比赛评委、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史怀璋点评认为,AI医生与人类医生各有千秋,可以很好地互补。
史怀璋:机器还是超过我的想象,答得非常的好。但是非常笼统,给了我们好多好多的信息,好多 的诊断。比如说最后一个大模型告诉我治疗方式可以保守治疗,可以介入治疗,可以开颅手术治疗,实际上这三个都是可以的,但到底哪个最好,三家没有一家给出明确的要去做搭桥手术的。 我们医生还是很清晰地抓住了这几个点,医生能从那么多复杂的信息里挑出最关键的信息、最主要的问题,用最简单或最直接的方法去处理,这个我觉得是医生比AI有优势。 但是AI会把那些不重要,但对于我们仍然还是有意义的一些信息来提示给我们。
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分析说:
张鸿祺:它实际上是快速把很多文献都集中在一块,但你要是用专业的角度来看的话,它里头有很多逻辑还是值得商榷的。 但是从全面性来说,现在AI肯定比人要全面,但是针对每个个体来说它的诊断还是有一定问题。 另外,我们今天采用的AI模型都是语义大模型,语义大模型它没法自己去读片子,它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我相信它的能力肯定会越来越强大,它的迭代能力和吸收新的知识能力是远远比人要强的多。 我相信它在某种程度上会超越很多的医生。
作为垂直医疗大模型,39AI在本次比赛展现出不俗的实力,朗玛•39互联网医院联合创始人、CEO庞成林坦言:
庞成林:刚才看到的那个小程序,目前在几十家医院落地应用了,比如说应用在贵阳180家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几十家地市级医院,然后在广西、河南还有北京都有很多医院使用,目前我们这个底座的能力还是相当强,它具备慢思考能力、深度分析能力,会场上刚看到的这个动脉瘤的病例,我们从多学科专家角度来分析,给出了简短的处理方案,我们给的是开颅手术,如果我们可以继续学习,应该能把手术具体名称也可以学到,可以看到它巨大的能力,我们也在不断的迭代升级。
赛后,参赛医生田齐直呼“压力山大”。他认为,AI大模型驱使临床医生不断学习更多知识,对于医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田齐:对知识的广泛储备,这个我觉得我们还是差些,因为我们学习的曲线是逐渐在往塔尖上走,可能把一些其他的学习就撇掉了,也提示你可能也有一个压力,让自己的路再走的宽一些,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再丰富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于川梓
责编:郑欣彤(实习)
监制:姚柏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