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青春编织“安全网”,检察官教你做网络世界“小卫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9:00:00    

来源 | 闵行检察

做网络世界“小卫士”

数字时代,网络全方位浸润同学们的生活,指间触碰屏幕的瞬间,同学们已然置身数字森林——这里有知识的繁星,也有暗藏的荆棘。

为进一步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线,近日“清朗浦江·2025”网络生态治理旬行动——e起护“行”·守“未”成长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题日活动在上海市文来中学举行。活动现场,闵行区检察院作为闵行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联盟成员,将与其他成员单位在区内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活动中,闵行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联盟成员单位区委网信办、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和区教育局,围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宣传、紧急求助演练等课题,面向全区中小学校推出“数字守护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系列课程,供区内各学校开展网络素养示范课程教学。

一起来看看这场活动中的检察身影~

在互动课堂环节,上海市文来中学八(2)班师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守未”急救员公开课。课程通过“技术破绽解析+情景实战演练”展示模式,帮助学生精准识别AI语音诈骗等新型网络骗局,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而这起演绎的案例,正是改编于闵行区检察院近期办理的一起真实案件——犯罪嫌疑人通过微信扫码加入家长群,修改头像和昵称冒充班主任,以收取学习资料费为由,骗取群内家长使用转账码支付转账。

网络犯罪形态纷繁复杂

微信群冒充班主任诈骗

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让未检检察官执“法治之剑”

为青春剪除网络荆棘!

网络诈骗 ——

虚拟恋爱的“甜蜜陷阱”

互联网构建的世界五彩斑斓,却也危机四伏。其中有一种网络诈骗手段极具迷惑性,那就是以恋爱为幌子的诈骗,它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甜蜜陷阱”,让学生们不知不觉深陷其中。

案例警示

犯罪嫌疑人徐某虚构女性身份,通过AI换脸、AI模拟声音等方式,与未成年男生小李在网络上迅速建立恋爱关系。在取得小李的信任后,徐某频繁编造经济困难、家人生病急需用钱等借口,骗取小李五万余元,并全部用于个人挥霍。徐某的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

防护指南

银行卡出借——

善意包装的“犯罪利刃”

银行卡,看似一张普通的卡片,在不法分子眼中,却是可以肆意利用的“作案工具”。一些学生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将自己的卡随意出借给他人,一旦东窗事发,可能将面临法律责任,个人信用记录也会留下污点。

案例警示

未成年人小黄在明知向他人提供银行卡可能会被用于电信网络犯罪活动的情况下,仍然将本人名下的支付宝账户、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号交给不法分子,用以不法资金变现。小黄的行为涉嫌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防护指南

人肉开盒 ——

隐私泄露的“网络暴力”

人肉开盒,就是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并进行公开。学生们好奇心强,一旦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非法获取他人信息并进行人肉开盒,将严重扰乱他人的正常生活。

案例警示

未成年人小杨在某海外通讯平台上发布广告招揽客户,根据客户需求运用本人自制的“python”脚本侵入某网站,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以每条10-200元不等的价格对外出售。期间,小杨为吸引流量增加关注,还将非法获取的他人身份信息在网络上进行转发。小杨的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防护指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