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豆河伟:做创新领域的“沙漠胡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0:52:00    

豆河伟,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榆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技术监督管理专责,扎根电力检修一线十八载。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数智化变压器油储存方舱”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累计获得国家专利91项、省部级创新奖27项,年创经济效益超千万元。这位被誉为电网检修“最强大脑”的工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陕西省三秦工匠、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

(豆河伟查看智能变压器储存方舱)

2007年盛夏,23岁的豆河伟从河南老家来到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彼时的榆林电网设备老化严重,检修班组五人团队要承担10座变电站的年检任务。

2008年参与110千伏苏家塔变电站刀闸大修时,他顶着高空感应电的“滋滋”声连续作业20天,晒脱三层皮的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必须用技术创新改变传统作业方式。此后十年间,他累计写下百余本工作日记,取得4项跨专业资格证书,在6万余台次设备检修中积累起深厚的实践经验。

2019 年深秋,110 千伏开发区变电站内,刺鼻焦糊味尚未散尽。豆河伟与同事瘫坐在地,就在10分钟前,他们刚完成一起开关柜故障抢修工作。抢修班王工说道:“现在开关柜故障频发,一处着火极易‘火烧联营’。现场红外成像设备无法穿透玻璃窗,发热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元器件过热损坏才引发故障,要是有精准检测发热的装备就好了。”

说着有心,听者也有意,豆河伟立即着手研发一种可穿透红外成像装置。为解决开关柜测温难题,他带领团队进行了127次失败试验。某次,妻子送来的饺子触发灵感:“要是把成像仪做成饺子大小……”最终,历经300余次试验,终于在2022年11月成功研发出了“微型广角红外成像测温装置”。他创新采用广角镜头与微型化设计,使测温装置成功植入开关柜内部,这一装置已在18台35千伏开关柜试点应用,累计成功发现11起发热隐患,将发热故障率直降70%。

2023年9月14日,在榆林330千伏变电站罐式断路器改造现场,一台搭载三维空间雷达的智能安全管控机器人正沿预定轨迹自主巡检,机械臂上的广角摄像头精准捕捉着带电设备的温度变化。一旁,豆河伟通过4G云平台实时查看现场三维建模数据。这套融合边界定位算法与智能升降模块的管控系统,最初源于解决现场吊车作业安全隐患。

2020年至2023年,榆林市正值电网建设高峰期,日均12处施工现场威胁着电网安全。面对传统围栏防得住人防防不住机械、现场人员的精力难以高度集中、高处距离目视误差等安全问题,豆河伟将目光投向智能安全管控领域。他带领90后创新团队深入87个施工工地,采集2000余组机械运动轨迹,最终研发出基于雷达定位的智能安全管控机器人。

在330千伏榆林变改造现场,这台“电力哨兵”展现出惊人能力,可实现0.5米电子围栏划定、18类施工机械智能识别、实时测温等功能,遇险情时同步触发声光报警和远程推送。2023年汛期,该系统成功预警27起吊车碰线风险,外破事故同比下降92%。

创新征程从无坦途。2022年极寒天气引发的变压器油危机,让豆河伟直面困扰行业数十年的储油难题。传统铁质油罐因密封缺陷导致油质劣化,他带领团队驻守试验场238天,研发出集成智能控制与实时监测的数智化储油方舱。这项革命性创新不仅将油品保质期延长至30年,更开创了移动式智能储油新模式,自2024年成果转化以来,共计参与补油工作56次,通过预测,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500万元。

为了让参与夜巡工作的同事提高夜间工作效率,他研发了一款一次充电48个小时连续使用、拆装方便,兼具抢修、急救、安全防护等功能的超级无敌闪亮多功能安全帽。他发明的断路器动触头快速更换装置让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以前四个人用一下午的时间都不一定能更换完的开关触头,如今一个人花半个小时就能换完所有的开关触头。他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变压器试验时利用手机APP控制变压器的有载开关档位升降档的操作,使每台变压器测试时间节省约40分钟。他还和同事们研发了电缆沟自动排水装置……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对创新工作的不懈追求。

豆河伟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作为8个省市级创新工作室的领路人,豆河伟推行“项目制+导师制”培养模式,带出20余名技术骨干。他指导的“零零后”徒弟高羽歌,仅用一年便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成长为设备诊断能手。由他组建的榆林电力创新工作室联盟,每年开展技术培训超500人次,培育出2名陕电工匠、4名高级技师。

“沙漠里的胡杨能千年不倒,靠的是把根扎进大地。”豆河伟常用这句话勉励青年员工。如今,他带领团队向数字化、智慧化设备发起新的冲锋,用实干与创新继续书写新时代电力工匠的担当。(陈婷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