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如何在合规与发展中求得平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网信办、国家数据局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4月1日,围绕《指南》的具体内容,中国人民银行组织专题解读会,面向相关管理部门以及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征信等各类型中外资金融从业机构,深入阐释政策要点,精准回应关切问题,助力各方明晰政策导向。
《指南》重点围绕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问题,给予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清晰完整说明。“《指南》的出台,是我国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的一项里程碑。它既回应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数据安全治理要求,又切实解决了金融行业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未来,随着文件的落地实施和不断优化,金融从业机构将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和要求,降低合规成本,提升跨境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一位机构人士如是表示。
“合规”要求迫切 《指南》应时出台
实际上,过去几年来,数据跨境流动议题引发了全球关注。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的产生、存储、处理越来越不受地域限制,数据跨境流动成为常态,如何保障数据跨境流动高效、便利、安全,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平衡,是重点也是难点。
决策层亦高度重视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据跨境流动相关工作,强调要“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促进各类资源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去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中方将发布《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被写入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决策层对此的重视可见一斑。2024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既适当放宽数据跨境流动条件,收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范围,也为中央金融管理部门配套《规定》进一步优化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管理要求打开空间。
作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行业,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需求快速增长,亦亟待清晰、可执行的规范细则。特别是伴随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外资金融从业机构不断在华展业兴业,中资金融从业机构加速拓展海外市场,数据跨境需求日益迫切。以中资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6月,累计在7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95家一级机构。中外资金融从业机构因经营活动、集团一体化管理等要求,均有在母子公司之间进行数据跨境流动的需要。完善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的规范,既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金融从业机构来华展业兴业,也有助于中资金融从业机构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此背景下,《指南》应时出台。有业内人士谈到,《指南》的制定,正是为了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给予金融从业机构清晰、明确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促进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更加有序、高效,降低金融业合规成本,对于提升我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完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均具有重大意义。
明晰规则 确保“放得活”又“管得住”
实际上,在本次《指南》出台之前,已有包括《规定》在内的诸多法律条文对数据跨境流动予以指导。
“此前,金融从业机构在数据跨境流动业务方面存在着一些难点和困惑。”一位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金融领域即便是相似的业务场景,不同从业机构也可能出现描述不一致,此外,各家机构对数据跨境流动合规的理解和执行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让一些机构在开展跨境业务,落实合规要求时心存顾虑或出现理解偏差。
对此,《指南》通过细致明晰的规定予以“释疑”。针对《规定》第五条明确的跨境支付、跨境汇款、跨境开户、跨境人力资源管理等活动情形,《指南》结合金融业务实际,扩展形成47项具体的可免予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的金融业务场景及对应数据项清单。
“通过规范明晰相关金融业务场景及其所涉数据项,避免金融从业机构‘避重就轻’任意裁量行为,能够确保数据出境活动依法合规,实现‘放得活’的同时也‘管得住’。”有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进一步解释,在规范数据跨境流动需遵循“确需”原则,即在保障相关跨境业务顺利开展的同时,避免金融从业机构因为自由裁量权过大而造成数据违规出境,从源头治理潜在风险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无法免于数据跨境流动相关合规义务,但基于实际情况又存在数据出境需求的场景,《指南》还梳理形成常见金融业务场景61项,连同可免于相关合规义务的活动情形,作为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认可的具有出境必要性的108项金融业务场景,视为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统一开展了一次行业级的数据出境安全预评估,为后续配合国家网信部门高效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奠定基础。
持续动态优化 适应行业发展新需求
《金融时报》记者关注到,《指南》正是与现行的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管理要求做好充分衔接、业内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出炉的。《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指南》的制定过程也酝酿多时,早在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就成立金融数据跨境专项工作组,拉开了《指南》起草工作的序幕,并通过对36家涵盖多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资金融从业机构深入调研和探讨,形成了相关规定,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合规性和可行性。
整体来看,《指南》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吸引更多外资金融从业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助力中资金融从业机构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际合作方面,《指南》的实施也将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重要基础,促进全球金融数据治理规则的协调与统一,共同营造安全、有序、高效的全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环境。
当然,数据跨境流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金融业务不断创新,新的问题和挑战可能会不断涌现。对此,《指南》也秉持着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在制定时就予以充分考虑,明确有更新优化机制。“这实际上也是表明了一种态度,《指南》并非一成不变的。金融管理部门很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对相关规定进行动态优化,兼顾合规和发展,以更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为金融从业机构的国际化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提升金融从业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有业内专家如是解释。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马梅若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