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讯(记者刘小雷)甘肃诗人包苞诗集《诗·陇南》近日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诗・陇南》是一部以地域为经纬、以诗意为魂魄的深情之作。该诗集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内容涵盖陇南市八县一区的山水风物历史人文,全书以陇南的山水城郭为脉络,分篇章勾勒出武都的两江环抱、文县的碧口茶香、西和的乞巧遗风等,将地理坐标升华为精神图腾。
山川在纸上流淌,四季在字间更迭。打开《诗•陇南》,仿佛踏入一片被文字点亮的秘境——白龙江的水波、米仓山的绿浪、张坝古村的杏花、官鹅沟的初雪……陇南的灵与美,在诗人的笔尖化作千行诗句,邀读者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
诗人善用“以小见大”的笔法,将陇南风物提炼为极具张力的意象群,这些意象扎根于陇南的山水土壤,形成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语言风格上,多用简短的句式,节奏感强,有些地方甚至带有民谣的韵律,如“累了倦了厌了烦了,就去滨江公园走走”,这种重复的节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同时,诗歌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地方文化和历史元素,如“乞巧民俗”“大堡子山的青铜簋”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使得语言风格在诗意中透露出历史的沉淀,如“在时间的背面,总有一条路通向故乡”,既有哲理性,又带有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陇南》是写给家乡的一封长信,更是写给山河的一封情书,它用文字搭建起山河与读者的桥梁。在这里,每一粒尘埃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缕轻风都带着熟悉的乡音。翻开书页,诗行就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牵着你走进陇南的山水之间。
作者简介
包苞,原名马包强,1971年生,甘肃礼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学员。甘肃省第二、三届“诗歌八骏”之一。著有《有一只鸟的名字叫火》《汗水在金子上歌唱》《田野上的枝形烛台》《低处的光阴》等。
·精彩书摘·
荒僻的山谷有流水的寺庙
傍明的啼叫是晨钟,
傍黑的啼叫
是暮鼓。
进山的路上,
青草
都有清澈的内心。
半路开悟,
就开一朵小花。
死心塌地,
就任人踩踏。
我向泉问路,
掬饮清凉,
却饮下
一丛报春
内心的佛光。
我向荒僻求经,
流水
却送来佛塔。
好水出幽谷,
师傅总不见。
顽石
身披青苔的袈裟。
阿婆峪
阿婆老了,
阿婆峪的村子
空了。
离开的人,
成了草木,
繁茂在山坡上。
公路修到了村口,
但已经
没有回来的人了。
阿婆靠了一生的土墙,
已经歪斜。
路过阿婆峪,
听不见牛羊叫,
听不见鸡犬叫,
听见一只不知名的鸟
不停啼叫:
阿婆峪——阿婆峪——阿婆……
风把牡丹吹乱了
是时候了,
牡丹不得不开。
开了,
人多了慌乱,
没人,
就更慌乱。
好看的蝴蝶是一阵风。
嘴甜的蜜蜂
是流言。
百十亩的河川地,
风把牡丹
吹乱。
老了
一个人老了,
坐在门前的老核桃树下,
即使没有一个人陪他
也并不孤单。
一辈子都在那里,
尽管阁楼已旧,
塘火,已经熄灭,
但记忆,时时都是年轻的。
一个人老了,
就不要再让他离开。
即使眯着眼,
花香可以指路,
鸟鸣,也可以指路。
一个人老了,
坐在门前的老核桃树下,
如果过路的风拍他,
他并不应答,
或许,他已独自踱步
到了林子深处。
林子里的阁楼在等归来的脚步
屋子空了,
但记忆是满的。
月光下,
还会有人越过溪流,
手捧花束
来敲门。
有些人
走了,就不再回来。
但有些人,
无论走多远,
都会回来。
静静的山林里,
那弯月亮,
叫了。
你听,
一声接着一声,
一声,接着一声……
酸菜饼的几种吃法
用葱叶卷着饼子
团起来吃
孩子们看着就笑
“好吃吗?”
“好吃。”
其实,还有一种吃法
将大蒜和核桃仁一起捣碎
涂在饼子里
更好吃
他们听着,就嗤嗤笑
甚至掩着口鼻
似乎
闻到了大蒜的味道
其实,这都是奢侈的吃法
过去吃
酸菜多而面少
只为果腹,并不好吃
现在,怎么样吃
都好吃
耐咀嚼的东西
本身已经很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