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复试考生如何准备个人“学术画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4:32:00    

作者:徐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年都有许多考生带着憧憬与忐忑踏入考研复试的考场,我们见过不少考生的圆梦时刻,也见过不少令人唏嘘的瞬间。复试现场也是人生考场,过去的成绩是基础,未来的潜质也重要。什么样的学生容易打动导师?什么样的品质预示未来的潜力?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春天扑面而来,今天,笔者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聊聊天,谈谈复试尤其是文科的面试。

复试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有命题作文,也有发挥空间。因此,如何从自我介绍开始,精心准备个人的“学术画像”,需要有明确的方向。

掩盖不住的热爱。任何事业能够做到极致,一定都是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兴趣。科研探索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对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热情,也只有是享受而不是忍受,才能在前行的路上方向如一,甘之如饴。对于事业和学业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也会体现在复试的细节中。记得有考生在自我介绍时提到,他很早就对某个学术问题感兴趣,也曾有很长时间的付出和坚持,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种细节里体现的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让评委印象深刻。

当然,学术热情不仅体现在时间投入上,更体现在对研究的深入思考中。评委经常会问考生,尤其是跨专业考研的考生:“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问题看似随口抛出,背后着重考察和捕捉的信息就是考生的研究动机。有的考生会从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次会议、一部著作或者一次震撼说起,也曾有考生一脸羞涩地脱口而出“这个专业好考”。无奈的现实选择当然不能算错,但换位思考一下,明确的研究方向、清晰的学术思考、坚定的学术选择,是不是更值得一份肯定、一次机会?

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复试中,评委会特别关注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科研工作本质上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参考,没有通用的模版可以复制。因此,学生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有些评委现场会抛出老生常谈的观点,有的评委甚至会主动提及稍有争议的观点,来观察考生的反应。有的考生会自顾自将相应确定知识点重复背诵一番,也有的考生会勇敢而得体地表达一些不同看法或者新的见解,哪怕临场的回答不够完备、少点严谨,都更容易赢得导师的青睐。毕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复述安全稳妥的答案更重要更可贵,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品质,是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团队合作的意识。有组织的科研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导师也往往有一个学术共同体,有自己的团队成员,有自己的往届学生。因此,一个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会是考察的重要内容。在复试时,导师除了会详细了解考生的科研经历,还会判断考生如何看待研究方向的调整、过去有无参加科研团队的经历、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等,当然考生也可以在自我介绍以及问答过程中有意识地凸显个人在过去的积累和对相应问题的认识。

还有一些细节的提醒和建议。比如,自我介绍内容更重要。不需要“表演性背诵”,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面试,不必过分在意发音和用词,流畅清晰的表达远胜过刻意雕琢的语法。可以把介绍内容给相熟的师友,看看他们的观感与你的初衷是否一致。比如,进入问答环节,要重点突出科研经历与专业思考。抽题环节遇到难题卡壳很正常,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是固定的,所以不要纠结一时一地的得失,会的题目说深说透,不会的坦诚相告,远比东拉西扯凑时间更真诚。比如,自由问答时可能会追问毕业论文,进入自己的舒适区,也要注意控制时间,必须简明扼要有逻辑,可以用“总—分—总”结构,先亮观点再说框架,最后简单收尾,等等。

总之,面试有法,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有技巧的梳理和准备都基于你的“合适”和“适合”。毕竟,导师们所挑选的不只是一个成绩优异者,更是一个学术道路的同路人,一个学术事业的传承人,一个学术生态的合伙人。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复试中展现出自己的真实优势,让你的光芒绽放在这美好的春天里。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1日 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