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雷嘉)昨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4年北京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本市持续加强对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力度,办理了全市首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犯罪案、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探索护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北京实践”。
据介绍,2024年北京全市专利授权量19.97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9635万件。截至2024年12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66.3490万件,同比增长15.52%。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81件,稳居全国第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北京排名全球科技集群第三,较2023年上升一位。
去年本市出台6项促进专利转化运用政策。认定建设北京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信息通信、生物制品和能源装备智能化4个产业知识产权促进中心,推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2024年北京认定登记专利转让(含许可)合同2058项,成交额166.9亿元;全市专利开放许可声明2996件,居全国首位。
去年,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等部门合作,推动相关企业平均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约37%。全年实现专利、商标质押登记总额163.47亿元,同比增长55.41%。知识产权保险实现了“政府引导-企业投保-保险公司‘保险+服务’保障-出险理赔”完整闭环,已为9家出险企业提供理赔服务,合计理赔金额444.77万元。
针对去年以来本市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本市加强了相关司法保护,明确刑事打击治理边界,对以实施犯罪为目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犯知识产权、数据安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为及时解决案件中的专门问题,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建立技术调查官库,辅助办理了全市首例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模型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以及涉及侵害自动驾驶领域数据标注技术信息、非法获取和使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数据等涉人工智能新型案件,护航产业创新发展。市检察机关反向审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刑事风险提示》。北京法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产权裁判规则,审结的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在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集聚区,依托巡回审判平台向创新主体提供定制化司法服务,为人工智能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