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8日,美方在原所谓“对等关税”措施基础上,宣布对中国有关产品再加征50%关税,其影响不仅冲击中美经贸,更将全球拖入“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
表面上看,“对等关税”是美国主动对各国挥出的一记重拳,但事实上对美国自身的反噬远大于收益。2020年末至今,美国居民实际消费累计增长16%,但实际收入在通胀侵蚀下仅增长9%,关税带来的通胀进一步侵蚀了美国民众的实际购买力,令其本就糟糕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关税也将提高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抑制其国内投资,并进一步挤压美联储降息空间,若再加上财政收缩,美国经济金融形势存在迅速恶化的风险。
事实上,上述反噬效果已经出现。首先,民众财务状况恶化,消费或将显著收缩。特朗普政府征税政策一出台,华尔街三大股指应声下跌,标普500指数单日跌幅创年内新高。美国此次针对主要贸易顺差国加征高额关税,实际上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加税将直接推高从电子产品到日用百货等各类进口商品价格,让美国消费者为其买单。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实施“对等关税”可能导致物价水平短期内上涨1.7%至2.1%,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6%至1%。
美国制造业同样难逃厄运。尽管白宫宣称加税将促进制造业回流,但现实情况是,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美国制造业的困境根源在于其长期去工业化与金融化的发展模式。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经济运作方式,叠加美元霸权带来的资本项目过度输出,必然导致经常账户持续赤字。
此外,高关税政策还将重创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当跨国企业被迫重构产业链时,不仅面临巨额的重置成本,更将失去供应链协同效应带来的效率优势。对等关税行政令颁布后,华尔街投行普遍下调美国经济预期,如摩根大通已将今年四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速由1.3%大幅下调至-0.3%,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大幅上升。
特朗普政策体系的内生矛盾是全球动荡之源。这场关税风暴的冲击正以超预期速度蔓延。欧洲央行表示,美国贸易政策变化可能拖累欧元区经济增长,并推高通胀水平。德国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25%的关税将大幅削弱德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导致利润下滑、投资减少,甚至可能引发裁员潮。亚洲市场同样震荡,日经电子板块一周市值缩水800亿美元。越南因被征收46%的关税导致其服装与鞋帽产业遭受重创,外资供应链和就业市场遭遇巨大震荡。
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出台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大战,最终将世界经济推入大萧条的深渊。如今美国重蹈覆辙,其后果可能比九十多年前更加严重,与当年不同的是,如今全球58%的贸易为中间品贸易,供应链断裂的连锁反应或将更为深远。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这场变本加厉的“对等关税”闹剧,终将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用创新驱动的发展破解外部围堵。在这场世纪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才是赢得未来的制胜之道。
(作者分别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原标题:《文汇国际视点|关税不是美国制造业的还魂丹》
栏目主编:刘畅 文字编辑:刘畅
来源:作者:刘亮 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