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塞上江南到天府之国——中美青年“知·行中国”中西部行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7 15:09:00    

来源:【北京大学】

2025年7月5日至19日,北京大学“知·行中国——美国高校青年代表团暑期研学项目”中西部线启程。来自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知名学府的20余名美国大学生,与北大学生一同走进北京、宁夏、陕西、四川,在“知”与“行”中探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脉络,增进跨文化理解与友谊。

今年暑期,“知·行中国”项目精心规划了东、西两条研学线路。此次的西线内陆之行与东线江浙沪之行交相呼应,让同学们在各具特色的景观中,沉浸式体验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研学团游览故宫后,从北京启程

指尖创新,触摸时代脉搏

此次研学同样采取北大名师讲授与实地实践结合的模式。作为研学团的领队老师,国际关系学院范士明教授和光华管理学院张影教授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研学之旅,为大家授课并答疑解惑。国际关系学院雷少华教授、查道炯教授,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傅军教授,经济学院夏庆杰教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结合鲜活案例深入解析经济增长、生态保护、国际合作等核心议题,引导同学们用系统思维看待中国发展,为实地考察奠定认知基础。

理论授课

完成理论储备后,研学团走进科技企业与产业基地,亲身体验中国创新成果的落地场景,感受科技对生产生活的深刻改变。

在北京科大讯飞AI展厅,同学们沉浸式体验智能科技成果。借助AI构建的虚拟跨文化教学场景,让大家直观体验其应用价值。在成都AG电竞俱乐部与数字体育基地,研学团参观了电竞训练中心及赛事成果展区,惊叹于中国电竞产业的活力,并表达加强中美青年在相关领域交流合作的意愿。

参访科大讯飞

在吉利汽车西安工厂,机器人主导着汽车生产全流程,焊接、装配、检测实现全自动化。同学们感受新能源汽车行业面貌,领略中国“智造”的卓越水准。成都天齐锂业展厅中,锂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彰显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创新力与全球影响力。

研学团还走访了多家具有代表性的机构与企业,深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从人工智能到智能制造,从数字体育到新能源材料,中国企业蓬勃的创新活力,让同学们对新质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获得了更直观的认知。

山河不语,聆听文明回响

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根系。研学团走访故宫、兵马俑、都江堰等代表性文化遗产,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绵长。

步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红墙黄瓦的恢弘建筑群中,一场穿越六百年的文明对话悄然开启;置身慕田峪长城,蜿蜒起伏的山峦之间,历史的沉厚与自然的灵秀交织成独特的文化体验。

在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学们目睹陵塔遗迹的原貌,了解了西夏帝陵的结构布局以及其历史意义。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同学们亲手体验将破碎的兵马俑模型复原。在三星堆博物馆,大家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造型神秘而工艺精湛的青铜面具与玉器,让明尼苏达大学的Khayre惊叹不已。“3000年前的工匠怎能造出这么精妙的器物?它们像在讲述神秘而灿烂的文明故事,这种跨时空共鸣太奇妙了。”

同学们在修复兵马俑

参观三星堆博物馆

都江堰水利工程展现古人的生态智慧。登上秦堰楼远眺岷江,游览二王庙、鱼嘴、宝瓶口等重要水工节点,在震撼的心情中,研学团成员一路参观、一路提问、一路拍照。在清溪园,大家体验了青城太极与漆扇制作等文化项目。一招一式、一笔一画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在腾格里沙漠营地,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淳朴的民风,欢声笑语在沙漠中回荡。

这些古迹不再是静默的“标本”,而是承载文明基因的鲜活载体,让美国学子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造力。

大地为卷,书写共生智慧

此次研学,中美青年还深入沙漠绿洲与乡村田垄,亲身感受中国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得平衡的独到智慧。

在宁夏志辉源石酒庄,同学们品尝“山水间茉莉花茶酒”等特色酒款,感受宁夏葡萄酒产业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发展模式。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里,同学们品尝山羊奶、枸杞、菊花茶等宁夏特产,观看快递打包和下单过程,见证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采摘枸杞

来到闽宁镇新貌展示中心,研学团深入了解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生动实践。“几天前我刚看完以闽宁镇变迁为背景的电视剧《山海情》,今天就站在这里见证奇迹,太奇妙了!”乔治城大学的Kristen若有所思。“这里的发展不是简单帮扶,而是让当地人拥有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模式值得更多人效仿。”

在沙坡头景区,同学们了解当地通过“治沙+旅游”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同学们实地了解宁夏防风固沙的奋斗历程,在亲手铺设麦草方格后,更切身体会到治沙的艰辛。

在四川天府粮仓基地,数字农业、智能农机、生态种植等技术的应用,让学子们看到乡村振兴的科技力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里,中美青年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的“日常生活”,流连于熊猫宝宝“吃播”的同时,更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所折服。

在雅安茶厂参访学习

从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到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从沙漠戈壁的有效治理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研学团行走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细细品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的生动答卷。

青年相逢,架起心之虹桥

来到中国刚刚一周,美国青年们早已“玩转”手机支付、扫码乘车这些基本技能,中文寒暄更是张口即来。漫步西安大唐不夜城,他们自如地穿行于街巷,挑店铺、询路线、议价格,与市民热络攀谈,俨然一群“本土玩家”。

同学们学习剪纸艺术

同学们展示拓印作品

短短一周,同行路上的点滴体验、协作与分享,悄然融解了语言的藩篱与文化的隔膜,令中美青年心手相连、情谊日笃。

在关中民俗博物馆,美国青年研习书法、尝试拓印,与同伴交流汉字笔法、品评作品,乐在其中。在成都川菜博物馆,中美学子携手体验宫保鸡丁制作,锅铲翻飞间,味蕾化作沟通的舟楫,悄然拉近彼此距离。雅安跃华茶厂里,采青叶、试炒茶,众人于协作的暖意里,共同铭刻下带着茶香的珍贵记忆。

同学们在西安城墙上留念

这份弥足珍贵的情谊,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共同书写的历史长卷中。在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飞虎队纪念馆,凝视着那些记录二战烽火的珍贵展品,同学们仿佛触摸到那段两国人民并肩抗敌的峥嵘岁月。范士明以美国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的故事为例,回顾两国悠久的友谊,并语重心长地强调:“年轻一代传承这份情谊、促进未来合作,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这份对历史的感悟与对当下的珍惜交织在一起。临别之际,中美学子在成都市人民公园鹤鸣茶社围坐品茗。大家不约而同地为对方准备了礼物,互赠明信片,寄托着对彼此未来的美好祝愿。

Kristen感慨道:“特别感谢北大师生的热忱,为我打开了超越行程的广阔视界。从贺兰山下到天府之国,从并肩抗战的历史篇章到围炉品茗的温馨,处处都是联结与相知的生动课堂。”

茶香犹在,余温未散,行囊早已塞满字迹未干的明信片。当“知·行中国”的足迹延伸至远方,那些共同跋涉的山水、碰撞的笑语、悄然消融的陌生,已沉淀为心底的温热。它们像一粒粒种子,落入太平洋两岸的心田。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