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怀思│让我们一起走进李迅的《良师益友陈日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3:04:00    

良师益友陈日亮

文 /李迅

最后一次见到陈日亮老师是2024年10月18日。

那一天,是董琨老师新书《缅怀集》的发布会。在那场汇聚了众多学术精英的盛会中,我欣喜地见到了陈日亮老师。尽管他的手臂绑着绷带,但精神状态依然矍铄。我急趋其侧,躬身问好致敬。日亮老师微笑地回应,称赞那部旨在弘扬我省教育家精神的纪录片《八闽师说》拍得好。《八闽师说》作为一部策往励来的纪录片,首次推出的六位特级教师,均是福建省首批特级教师中的典型代表,陈日亮老师更是其中的翘楚。

孰料世事无常,两天之后,就接到董琨老师传来的噩耗——陈日亮老师溘然长逝。董琨老师在短信中悲痛欲绝,他写道“记住这个未来永远令我心撕肺裂的痛苦时刻!……”我心若涵烟,葐蒀满中怀。故人不可见,闽水日东流。令人敬仰的陈日亮先生走了!我不禁潸然泪下,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不停地在脑海中闪现……

说说读书那些事

陈日亮先生是学养深厚、思想敏锐、热爱阅读的师者。我在福州一中工作时,学校有个三牧讲坛,那是智者思者行者的天下,常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悟。清晰记得十五年前的一天,我从校内网看到“三牧讲坛迎来陈日亮先生”的信息,尤其是演讲题目为“说说读书那些事”,心底就萌生期待,早早安排其他工作,翘首以待周四下午的三牧讲坛。讲座那一周的周一,获知日亮先生略感风寒,还担心计划有变。没想到日亮先生准时开讲,声音依然那么浑厚,板书还是那么刚健遒劲。日亮先生将自己读书的那些事娓娓道来,似乎那么遥远又恍如就在当下。

陈老师从契诃夫的小说《打赌》谈起,故事中律师为了一场赌约,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读书十五年,最终超越了物质的诱惑。他借此告诉我们:“读书让人超越苦难,拥有智慧。”

这篇小说情节内容大意是:一位银行家与一位二十五岁的律师打赌,如果一个人能在与世隔离的屋子里待十五年而不疯掉,就能获得200万卢布;律师通过阅读各种图书,终于熬到期限,银行家无法兑现赌注,决定下手杀掉律师,却获知律师已幡然醒悟,准备提前半天逃走;律师赌赢了,却没有索要赌注;银行家赌输了,却不用赔上赌注。这个结局令小说的主题思想简单明了:读书使人聪明有智慧,不但能经受长期的身心煎熬,还能躲过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灾难。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一个多小时转瞬即逝,大家报以热烈掌声,感谢这回味无穷的演讲,感谢日亮先生!讲台前病还未愈的日亮先生,向我们诠释着一个老师的专业操守:尊重听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讲的内容。

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论断颇多,我尤其欣赏日亮先生的“读书是一种精神私享”的见解。在阅读中漫游,可修身、可养性,碧波深处有珍宝,阅读带来的独特感受是具有私密性的,会化为深厚的人生积淀与美好的记忆。记得那次听完讲座,和省数学教研会的几位老师复评了全省初中数学竞赛试卷并确定拟获奖人选,回到家中的书房,整理好第二天授课内容,不觉已是深夜11点。和往常不同的是,没有立即翻开书本阅读,禁不住再次翻开下午听讲座时的笔记。

日亮先生有关阅读的分享触发了我对年少读书生活的深情回忆。那时在军区大院上幼儿园的我常常跑到外婆家,缠着她老人家讲故事,一直到初中,从此脑海中深深印下岳飞、杨家将、苏武、飞将军李广、薛仁贵、薛丁山、锦毛鼠白玉堂、民间智者郑堂等忠勇之士种种侠肝义胆的壮举。上小学时,父母每月给我一元钱供我零花,这在那个年代算是奢侈的。那时的我少吃了不少很喜欢吃的光饼、豆腐脑、麦芽糖、野山果,零花钱主要是用来买小人书,一本几分,贵的要一两毛一本,一元钱也买不了几本,有时要积上好几个月钱才可能买到一套心仪的小人书,如《西游记》。看着,读着、攒着,竟然也有几百本,装了满满的三四个原放弹药的空木箱,这就是我儿时的资产。

后来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无论是在福安甘棠中学、福安一中、福州一中,还是福建省教育厅,一直坚持阅读,从阅读中增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精神得以感化与陶冶,常沉浸其中,怡然自得,这也许就是日亮老师说的,这是一种精神私享。

教育家的坚守与担当

陈日亮先生是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心境澄明、意态执着的师者。记得2002年5月13日,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的习近平到福州一中视察,陈日亮老师在校情介绍中提到“螺丝壳里做道场”,把福州一中办学环境逼仄但追求不止的教育情怀和困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习近平同志随即指出,这么好的一所中学,在我们共产党人手里应发扬光大。于是有了“保留并适度发展老校区,重点建设新校区”的历史性决策。

新校区选址在闽侯县上街镇建平村后山自然村,最大的路是宽不到四米的土路,整个区域没有一盏红绿灯。校内外各种杂音不断,“那么偏僻的乡下,谁去?”“优秀生源肯定流失”“优秀教师也将纷纷调离”……福州鼓楼区人,以不出闽江为红线,守着三坊七巷,岂不快哉;这下,福州一中新校区不但出了闽江,还出了乌龙江,在当时,那可是天大的事。夜深人静时,我常在书房沉思,如何把迈出去的步走好,关键在于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群体义无反顾的行动。

一天早上,陈日亮老师找到我,他说:“新校区第一年,我去执教。” 听到这句话,我愣住了。眼前的陈老师,是连任四届、二十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领衔提案人,是福建省首批特级教师之一,也是全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他的一句话,体现了一位教育家真正的担当。

目送他远去的背影,我脑海中浮出一首诗:有的人,如晨曦初露,温暖而明媚,照亮前行的道路;犹山间清泉,澄澈见底,滋养万物而不争;宛如温暖的阳光,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暖与光明。

2004年,新校区如期迎来了第一批师生。陈日亮和一批优秀老教师不辞辛劳,开疆拓土,让福州一中迅速在新环境中焕发生机。这一年的春天,校园草木葱茏,正如韩愈诗中所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我即语文:语文教育的旗帜

2017年,福州一中迎来建校200周年,百年名校积淀出“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情怀和担当,如何更美更好地体现?我就想发起全国首个以中学为单位、面向全国的语文教学奖——“陈日亮语文教学奖”,这是对中华文化复兴战略的积极响应,是对陈日亮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尊重,是对全国语文教师的尊重,体现的是一种全球视野、责任意识,也是福州一中这种名校该做的事情。最后定为“我即语文”教学奖,该奖面向全国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年以上且现今仍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在职在岗教师,由福州一中教育发展基金会提供支持,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出3至6名,各省份不超过1名,每名奖金5万元人民币。之所以没有按原意命名,关键是陈日亮老师的谦逊。后来他是这样说的,“当初李迅校长的确曾经建议用我的姓名来冠名这个教学奖,但我拒绝了。语文界有那么多前辈大师和名家,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如果此时突然冒出个陈某人来搞什么面向全国的教学奖,岂非超级大笑话?反复协商,只好用我的书名顶替。不过,也仍可能被人取笑。这句话里的‘我’,指我们每一个人,因为语文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存在方式。人和语文须臾不离,人的终身发展和语文息息相关。让一个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我即语文’,绝不是我的自封、自诩和自吹。我说‘我即语文’,不过是说出了一个常识、一句大实话。我在书的封面上曾解释过:‘我即语文’乃是我对语文教师职业的自我期许和终身追求。有人说这话充满自信,其实在我还不如说是一种自惜、自反和自律。如果我的这个理解,可以适用于每一位语文教师,那么拿‘我即语文’来冠名,心里也便坦然了。这里并没有什么‘玄机’。”

这是面向全国的语文教学奖项,如何真正能评出优秀者,陈日亮老师慎之又慎,多次商量评选过程,反复研究评选细节,最后借鉴了类似诺贝尔奖等的提名和评选方式。不用申请者或申报者填表提交材料。具有提名资格的人士包括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语会会长(理事长),全国中语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我即语文”教学奖组委会特邀的提名人。评选过程,除看学术期刊、业内人士对其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评析,还采用了实地暗访巡访的方式,深入当地看其师德师风、教学水平、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等等。

首届于2017年10月21日在福州隆重颁奖。宁夏银川一中教师郭凤虎、福建龙岩二中教师徐飙、浙江永嘉上塘中学教师肖培东获奖。钱梦龙先生亲临现场,他说,这个奖项命名本身很富有创意。《“我即语文”教学奖章程》指出:“语文教师抱持‘我即语文’的教育理念,乃是对自己的终身期许和一世追求。”由此可见,此项大奖以“我即语文”冠名,既是对获奖者的高度赞赏,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指向性引导和鼓励,命意是深远的。陈日亮老师指出,设立这个奖,除了对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堪称优秀的种种标准之外,我会更侧重“优秀”的标准是:他应该首先是个十分热爱语文,并能自身体现语文、践行语文、示范语文的读书人、语文人。这样的语文教师,不仅通过语文育人,更以语文修身,把修身和育人融为一体,如此方能“修己以达人”。鲁迅说:“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因此说,只有知识管道贮满“语文的水”,精神体内充盈“语文的血”,他的语文教学才能葆有青春活力。我会把这样的教师称为真正的“语文人”,且引为同道,并看作优秀语文教师的一种理想模型。教师毕生以本色教语文,一定能把语文教好。学生也一定会真心喜爱这样的老师,因为他每天站在讲台上,平时和学生在一起,学生都会感觉到他就是语文。“我即语文”其实就是倡导语文教师的现身说法。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得好:“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点滴回忆:师者之道

我还想起了三件事。这几件事对于日亮先生而言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却足以体现出他的高尚品格。从这几件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他作为师者的谨严,还有作为朋友的真诚、朴实与热情。

平时喜欢阅读记卡片写随笔的我,常因一些字词句细思不解而困惑,记得一次参观上海交大校史室,我看到一副对联:道在作人门迎桃李,年逢强化颂晋冈陵。对下联中“颂晋冈陵”甚是不解,求教多人,均不满其果;一日在图书馆遇到陈日亮老师,便上前讨教,日亮老师说,待回去找找资料再回答我。第二天,他从《诗经》、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明王世贞《鸣凤记·严嵩庆寿》等诗文娓娓道来,细细解析其中意。令我对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这些词语有了新的认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倍受推崇的今天,我特地在“讯飞”“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AI助手上咨询,得到的回答都仅仅是结论,无法像陈日亮老师那样旁征博引,把其然和所以然讲清。

另外一件事,那是十三年前的事了。为了给公开招聘教师命制教育类综合题,我向陈日亮老师讨教“教”“育”在中国象形字形、音、意的渊源。次日,日亮老师给了我一张写满文字的小卡片,释疑尽在其中。后来他又将自己珍藏的《小学识字教本》送我,叮嘱道,知你对汉字很感兴趣,这本陈独秀先生的遗作你留着吧;此书当以文物视之。日亮老师送我的《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遗著,刘志成整理校订,巴蜀书社1995年5月第一版。陈独秀先生在《小学识字教本》中,根据汉语的书面文献和现行活的语言资料探讨词的历史演变,又根据字形分化、词义发展和语言演变的规律来揭示词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贯通、推原、归类、寻根这四项要求出发,把一些表现基本词之字的历史——发生及每一发展阶段的形体、读音和用法,都从当时重要的文献乃至现代口语求得证明。陈日亮老师常强调,汉字是一个整体,形、音、义三要素相互联系、制约、协调,处在合乎规律不可分割的关系中。汉字是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一字必兼三者,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证明,必须交错互求,才能揭示汉字的全部内容。才能掌握其变易、孳乳的迹象。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教师将被淘汰。我深不以为然。

也许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福州一中曾走出过帝师陈宝琛、翻译第一人林纾、文学家陈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百科全书式”学者朱谦之、散文学家梁遇春、著名诗人邓拓、著名文艺家林默涵等。学校的历史还有其背后撑起一片天的老师们,也许早就为这些文化名家提供了沃土。福州一中前身是创建于1817年的圣功书院和1870年的正谊书院。据史料记载:“圣功”二字取自《易经》“蒙以养正,乃圣功也”。“正谊”二字出自先哲大儒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寓意深远。一中的校训源于20世纪初两书院合并成全闽大学堂时,皇帝谕旨中的“心术端正,文行交修,博通时务,讲求实用,庶几植基立本,成德达材”。当年左宗棠曾手书“景行维贤”,悬挂在学校大礼堂上。悠悠文脉,传承至今,国文研习,备受师生推崇,更有像陈日亮老师这样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守正创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道传承,薪火相继。首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上,有位陈日亮老师的学生,他是《现代汉语词典》编委董琨。他深情回顾与陈日亮老师那亦师亦友的情谊:1963年他读高一的时候,参加学校的三牧文社,陈老师指定他来做社长;他至今难忘一件事,1963年10月,他刚上高二,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了十卷本的《鲁迅全集》,定价是22元,那时董琨是寄宿生,家里一个月只给他8元钱的伙食费和零用钱;为了买这套书,他就只吃饭不吃菜,把菜钱省下来准备买书;两个月后,被陈老师知道了,他帮董琨凑足钱买下了这套书;这套书一直跟着董琨,伴随他度过了后面的人生时光,至今还放在他家的书架上;陈老师喜欢鲁迅,董琨也喜欢,初二的时候就开始读鲁迅作品;从读鲁迅开始,董琨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读着鲁迅告别了童年。鲁迅作品使董琨开始思考各种问题,这跟陈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多年来,董琨和陈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应了他书里的一句话,“多年师生成兄弟”。2007年,学校迎来190年华诞,1949届旅美校友周公达先生为学校捐建英文图书馆,其题写的馆记曾引起师生的热议。师生们对馆记提出诸处质疑,语文组同行引经据典,一一释之,如馆记“未能稍尽棉薄,愧仄弥甚”一句中“棉薄”是否应写为“绵薄”等……校园充溢着酌词斟句的氛围,似为历代语文组老师们所营造,严谨、清新更是陈日亮老师谆谆教导,成为福州一中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所共有。

这些年,陈日亮先生虽然赋闲在家,却一直关注着教育的动态。二〇二三年春暖花开时,法国国家总督学白乐桑在福州的演讲,陈日亮老师认真聆听并展开深入研思。他指出,白教授介绍法国教育有两点最值得借鉴,一是法国重视思维品质培养的哲学课程,二是考试改革。他告诉我“其中法国升入高一的测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程度和需要从而决定往前怎么走,这一点是我过去曾设想过的一种校本改革方案很相似,我叫作摸底’(根据本校要求,教与学都有必要获取新生的信息数据),单凭中考成绩是不足为据的。法国做法是为高二选科做准备,我们则作为高一学年全年学习的自我规划做基础”。全国诗性教育研讨会在泉州召开,他全程关注,在和我沟通时说“陈玉琨教授在论坛演讲中谈的三个要素,我认为第一个,应首先要求教师把对‘诗性’和‘诗性教育’的概念做精准理解,不能理解浅了甚至歪了,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学情。还有……”许多许多次向他讨教交流的情形历历在目,陈日亮老师总是那么睿智那么慈祥那么谦卑。

博学睿智、通达平实的日亮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是一本书,一本厚实的书。这种厚实,来源于他深厚的学养、温雅的气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日亮先生这本书中,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但有和风细雨的点点滴滴,在细细品味之后却不由得要对语文、对教育、对人生,产生些许感慨。

又一个深夜,我坐在书房里,取下那本日亮先生赠送的书《小学识字教本》,轻轻地翻阅着,然惑难不会有书即释,仰天长叹,若有疑义可问谁?

(写于2024年12月3日)

来源:德旺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