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③|一封邮件背后的绿色酿酒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3:4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佘振芳 张锦辉 见习记者 侯月

“热能耗成功从每百升6.63千瓦时,降到每百升3.11千瓦时,降幅达53%!这个数据简直振奋人心!”

4月9日晚上8点过,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啤)大竹林酒厂精益生产经理吴延华发出一封邮件,抄送给区域供应链总监陈波及大竹林酒厂工程部、酿造部、包装车间等二十余人,连日来加班的疲惫一扫而空。

这样的场景,在重啤并非第一次上演。

重啤大竹林酒厂是“国家绿色工厂”。2023年在国际权威评级机构MSCI(明晟)的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最新评价中,重啤的评级为“AA”,成为我国A股120多家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中,评级最高的两家企业之一。

这家啤酒生产企业,背后有怎样的绿色制造故事?

4月10日拍摄的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两江新区的大竹林酒厂。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热能:从88℃到60℃的“搬运术”

啤酒制造,要经过一系列工艺过程:原料粉碎、糖化/糊化、过滤、煮沸、回旋沉淀后得到麦汁,麦汁冷却后进入发酵罐,发酵完成再经过过滤,送到包装车间罐装并杀菌。

在酿造车间的麦汁冷却环节,会产生大量温度在88-90度的高温水,这部分水蕴含的热能,酿造车间仅仅能消化一部分,大量热能被浪费掉了。与此同时,几十米外的包装车间里,杀菌机巴氏杀菌的热源却要靠燃烧天然气来提供。

能否将酿造车间的多余热能用到杀菌机上?去年,陈波带着团队开始琢磨这件事,并让精益生产经理吴延华来牵头此事。

难点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啤酒杀菌采取巴氏消毒法,温度只需60℃,酿造车间90℃左右的热水无法直接用来杀菌;其二,酿造车间自身也需要热能,如何找到平衡点,在保证自身需求的同时,最大化地提供给包装热能?

吴延华召集工程部、酿造部、包装车间等部门相关人员,经过头脑风暴,决定在包装车间杀菌机旁增加两组换热器,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热能交换站”。

酿造车间和洗瓶机的富裕热能,一起被送到这个“交换站”,再送到杀菌机,既能解决温差的问题,也能解决能源利用最大化的问题。

4月10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两江新区的大竹林酒厂,包装车间7号线产线工作人员正在巡查杀菌机水箱。酿造车间产生的热能通过这些新建的管道输送到包装车间,用于加热喷淋管对产品进行杀菌。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交换站有了,还需收集数据、测算、验证等。为此,吴延华组建了一个20多人的“热能交流”微信群,每天定时收集数据,包括生产时间、蒸汽消耗量、产量等。

经过反复测试和改进,这个“热能交换站”终于实现了可喜的成效——就在最近,生产新瓶乐堡的产线,通过这套系统,将热能耗从之前的每百升6.63千瓦时,降到每百升3.11千瓦时,降幅达53%,相当于每生产200瓶啤酒,可节省3.5千瓦时的热能。吴延华测算,如果完成2条产线改造,每年可节约天然气成本150万元。

4月10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两江新区的大竹林酒厂,包装车间6号线产线工作人员正在抽查陆续下线的新品。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节电:0.05兆帕压力差背后的“精算之战”

电耗,是啤酒厂的重要能耗之一。

其实,在重啤27家酒厂中,大竹林酒厂的整体电耗是最低的,但公用工程部经理蒋淼在查看报表时发现,酒厂压缩空气系统的单项电耗排名还有优化的空间。

压缩空气系统,在酒厂举足轻重,几乎所有设备和工艺,都要用到压缩空气,如阀门开关、发酵罐备压、麦汁充氧、压滤机排糟、卸码垛等。

蒋淼及其团队梳理后发现,之前的空压系统如同食堂“大锅饭”——全厂6个用气区域,每个区域都有成百上千个用气点,共用一条0.6兆帕(约6公斤压力)的供气管道。

像气动阀门这类“小孩”(高压低流量设备)和排糟这类“壮汉”(低压高流量设备)被迫“吃同锅饭”,导致系统长期高压运行,空压机像喘不过气的厨师频繁启停,导致电耗高。

于是,工程师们给设备“分桌开席”:把排糟系统等2个“大胃王”(间断运行、压力不高但流量很大)移出主系统单独供气,剩余用气点重新分配,还新增了压空前缓存罐,就像UPS不间断电源一样,用来缓存压力,使系统运行更加平稳。

4月10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两江新区的大竹林酒厂,酿造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巡视酿造至包装热能输送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热能的跨车间循环利用。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好比给不同食客配备“儿童餐”“标准餐”和“超大份套餐”,系统压力从0.6兆帕降至0.55兆帕,空压机日均启停次数大幅下降。仅在3月份,空压系统就节约了4766.22度电。每百升电耗从去年12月的0.65度,降到今年3月的0.47度,实现了28%的降幅。

“下一步,我们将对制冷环节的电耗进行攻关。”蒋淼说。

废水:经处理后可以养鱼

重啤大竹林酒厂进门不远处的生态水池里,一泓碧水倒映着悠然摆尾的锦鲤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生态池的景观用水,实则是经过深度处理的啤酒生产废水转化而来。

从原料浸泡到发酵酿造,从设备清洗到灌装环节,啤酒制造的每个工序都会产生工业废水。对此,大竹林酒厂投资逾百万元建设的中水回用系统,构建起四重净化屏障:通过生化处理实现有机质降解,借助碳滤吸附去除杂质,经砂滤截留悬浮颗粒,最终通过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完成深度净化。

经检测,产出的中水部分指标优于市政自来水标准,成功应用于厂区绿化灌溉、设备冷却循环、卫生清洁等场景,年节水能力突破3万吨。

4月10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两江新区的大竹林酒厂,公用工程生产区域楼顶安装的蒸发式冷凝器正在运行。生产废水经中水系统、RO膜过滤处理后为冷凝器提供冷却用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这种精细化管理带来了显著的绿色效益。相较于啤酒行业每百升3.5百升的耗水基准,大竹林酒厂将单位水耗下降至1.7百升,降幅达51%。若将重啤十年间5000万吨的节水总量量化,相当于节省了3.57个西湖的蓄水量。

4月10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两江新区的大竹林酒厂,工作人员在酿造车间取样。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前不久,重啤发布2024年ESG报告显示,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和工艺革新,2024年重啤旗下酒厂减少碳排放2531吨,较2015年的基线数据降低70%,每百升啤酒碳排放较2023年下降4.5%,较2015年下降76.7%。

系列报道: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①|重庆制造业向“绿”而行再提速

绿色制造的重庆故事②|紫建电子:绿色发展三板斧“砍”出来的隐形冠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