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盘和林:通过标准建设推动算力资源高效配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4:49:00    

封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

4月22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到2027年,新制定云计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不断健全引领云计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以标准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加凸显。加快云计算领域国际标准供给,进一步提升标准国际影响力。

该《指南》对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它是如何与国家当下推动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战略相契合的?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盘和林进行了解读。

盘和林表示,《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云计算标准化进入系统性、高质量发展阶段,具体意义包括:一、提高我国在云计算技术领域的可控性和自主性。二、一方面,利用标准化促进云计算行业内部实现生态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另一方面,让用户可以更好地在不同云计算运营商之间切换,提高云计算用户选择自由度。三、增强云计算市场规范化程度。明确服务计量、安全等标准,促进云服务商与用户间的互信,促进市场规模扩张。

谈到该指南与国家战略的契合性,盘和林称,其一,和数字经济,数实融合,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融合,将云计算产业打造为数字经济核心引擎。《指南》通过标准建设推动算力资源高效配置,支撑“东数西算”工程落地。其二,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国家战略融合:标准化加速AI、边缘计算等技术与云的融合,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新质生产力。其三,《标准》促进云计算服务商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集约化标准促进数据中心能效优化,响应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方向。

坚持创新驱动是《指南》的重要原则。在云计算领域,如何优化产业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联动机制,让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更高效地融入标准,进而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盘和林表示,其一,需求牵引的技术攻关:以行业痛点(如大模型训练中断恢复、算力调度效率)为导向,推动企业主导的研发与标准制定同步。其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行业标准,并依托试点项目验证标准适用性。其三,建立动态标准迭代机制:建立标准与技术的双向反馈机制,例如针对边缘计算、云原生等新兴领域,优先制定“急用先行”的团体标准,再升级为国标或行标。其四,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组织,鼓励企业参与全球标准制定,将国产技术(如分布式云架构)输出为国际标准,推动“中国方案”全球化。

“另外,标准实践需要遵循两条路径。”盘和林称,“其一是试点示范先行:在重点行业(如制造、金融)开展标准应用试点,标准试点需要有侧重;其二是政策激励导向:将标准实施纳入企业资质认证与政府采购要求,让标准更快落地。”

在产业协同方面,产学研用各方、产业链各环节应如何发挥优势力量,加强跨行业、跨领域工作协同,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标准化模式?

盘和林表示,需求驱动的联合攻关:以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为导向,组建产学研联盟,比如在标准领域,制定标准就需要需求导向,需要标准化的领域推进标准化,需要个性定制的领域则要放手让企业去突破。平台化资源整合:搭建区域性创新中心,促进技术共享。在云计算的领域,可以搭建区域算力调度中心的方式,搭建区域数据交易平台的方式,来整合资源,灵活调度调配,促进云计算资源集约化。梯度化标准试点:鼓励大企业牵头制定团体标准,中小微企业参与验证标准合理性。大小企业协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产业链横向竞争企业之间博弈,共同形成标准并推进试点。

盘和林举了一些案例,比如金融领域:腾讯云与湖南财信合作,通过标准化金融科技平台,实现中小银行风控系统云端部署,成本降低40%。比如我国首个云超算国家标准《GB/T 45400-2025云超算服务技术要求》。就是由阿里云、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牵头起草,联合华为云、腾讯云等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