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
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 1、第 2、第 3、第 6、第 7 师第 5 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 6 万余人;新四军第 3 师(辖第 7、第 8、第 10 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 359 旅、警备第 1 旅、教导第 2 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 1 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 11 万余人。
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 2 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 10 月 31 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萧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 10 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 27 万人。
1945 年 11 月 14 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 1946年 3 月,全区歼灭土匪 7 万余人。
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 4 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 1 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
1946 年 6 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党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
8 月至 10 月间,先后以山东第 1、第 2 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 7 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 1 纵队;以华中第 3 师(欠第 7 旅)组成第 2 纵队;以山东第7 师及华中第 3 师第 7 旅组成第 6 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 3、第 4 纵队,陕甘宁第 359 旅和南满独立第 1、第 2、第 3 师,全区共有野战军 5 个纵队、l 个旅、3 个独立师,约 12 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 年 3 月,建立了 9 个炮兵团, 27 个营, 120 个连,l 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 10 个骑兵闭和 1 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 3400 余人,统一整编为 7 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 1946 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全歼国民党军 1 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1947 年 4 月 20 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 8 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 46万人。
1947 年 5 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民党军 8 万余人。8—9 月间,以 12 个独立师(旅)编成第 7、第 8、第 9、第 10 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 1、第 2 前方指挥所)。9 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 9 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 6.9 万余人。攻克城市 15 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8 年 1 月 1 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萧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 月,以 9 个独立师(旅)编成第 5、第 11、第 12 纵队。
1947 年 12 月 15 日至 1948 年 3 月 15 日,东北野战军冒零下 30 摄氏度的严寒,发动了为期 90 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 15.6 万余人,收复城市 18 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区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 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 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从 1947 年 7 月至 1948 年 11 月,先后组训了 164 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新战士 37 万人。同时,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虏士兵补入部队。继续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纵队,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各步兵纵队、师、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营和连。全区拥有战防炮、迫击炮 1600 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 600 余门,高射炮 116 门。
1948 年 7 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 4 个支队,共1.7 万余人。至 8 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 103 万人。为便于作战指挥,8 月 14 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 1 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 1 兵团部,萧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原第 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 2 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 2 个兵团部,12 个步兵纵队, 15 个独立师,1
个炮兵纵队,l 个铁道纵队,3 个骑兵师,l 个坦克团等共 70 余万人。
9 月12 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举行辽沈战役,至 11 月 2 日结束,历时52 天,歼灭国民党军 47.2 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1948 年 11 月 13 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 1 至第 12 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8、第 39、第 40、第 41、第 42、第 43、第 44、第 45、第 46、第 47、第 48、第 49 军,每军 4 个师 5 至 6 万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60 军编为第 50 军。部队的装备由于辽沈战役的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
11 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 11月 29 日至 1949 年 1 月 31 日,与华北军区第 2、第 3、第 4 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举行平津战役,历时 64 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52 万余人。解放了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 1949 年 1 月 15 日和 3 月 7 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 月 11 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 4 个兵团:第 12 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 40、第 45、第 46 军;第 13 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辖第 38、第 47、第 49 军;第 14 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驿任政治委员,辖第 39、第 41、第 42 军;第 15 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 43、第 44、第 48 军及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 2 个炮兵师,l 个装甲师,1 个高炮指挥所和 1 个工兵指挥所。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1949 年 3 月下旬,第四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开始自华北地区南下,4 月20 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5 月中旬,在湖北团风至靳春之线强渡长江,解放武汉。野战军主力于 4 月中旬南移。5 月 12 日,中央军委决定,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员,萧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6月上旬,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分三路对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部和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部进行迂回包抄,10 月中旬和下旬,分别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歼灭白崇禧部主力 4 个 9 市和余汉谋部 4万余人。接着又向广西挺进,至 12 月中旬,将白崇禧集团 17 余万人歼灭于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向西南进军。
第四野战军在向中南进军过程中,先后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在像、鄂、赣、湘、粤、桂等省进行发动群众,建党建政,清剿残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广西战役后,野战军又以 80%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 115 万余人。
同时,在组织上继续作了若干调整:7 月,以国民党军第 19 兵团起义的 4 个师改编为第 51 军。8 月,第 12 兵团部兼湖南省军区。第 14 兵团部奉命改为中央军委空军的领导机关。装甲兵师调东北成立装甲兵学校。10 月,以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 1 兵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 21兵团(辖第 52、第 53 军)。11 月,第 15 兵团部兼广东省军区。
12 月,第 13 兵团部兼广西省军区。12 月 26 日,中央军委批复华中局并四野:“同意华中军区即正式改名中南军区”。 12 月 30 日,中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知,自 1950 年 1 月 1 日起,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组织机构仍旧。下辖 6 个省军区,3 个兵团部, 16 个军,l 个炮兵司令部(辖4 个炮兵师、1 个高炮师),l 个工兵司令部(辖 5 个团),1 个铁道司令部(辖 5 个铁道团)和 16 个独立师, 92 个独立团,8 个警卫团及军政大学 6个分校,全军区共 150 万人。
1950 年 3 月 5 日~5 月 1 日,第四野战军以第15 兵团指挥两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
海作战,5 月 1 日解放海南岛。至此,除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外,华南全境获得解放。
为明确野战军与军区双方兼管关系, 1950 年 3 月 13 日,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部向所属部队发出通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今后各部颁发一切文件,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7 月 6 日,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再次就此事发出通报,令恬行文时,如纯对地方军区的,只书中南军区不书四野,如纯对野战部队的,只书四野不书中南军区;如两者均有关连,即书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或将中南军区与四野并书。
1955 年 4 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