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唐长安城内部有东市(今西安交大一带)和西市(今劳动南路附近)两个大市场。
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等少数人群,而西市则是大众化、平民化的国际性大市场,有大量西亚、日本、韩国等外国客商在长安西市内经商。据考古发掘,东市东西长924米,南北长1000米,西市东西长927米,南北长1031米,两市占长安总面积的2.2%。 当时西市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根据权威机构调查,大唐西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在这里曾发生了大量的历史趣闻轶事,留下了大量文人骚客的墨宝。
如李白的《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杜甫的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其中都提到或涉及到了西市。“大唐西市”是丝绸之路的源点和中心。大量的西域客商把拉来的货物在哪儿交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又从哪儿运到西域?只能是西市。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多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
唐朝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东半部设万年县,是长安城的东市;西半部设长安县,有大唐西市。东半部54坊和西半部55坊绝大部分对称,因修兴庆宫、大明宫稍有变动。唐长安城内的街道如棋盘一般的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的大街11条,大街宽度30米,有东西横列的大街14条,由这些大街把唐长安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东市有220行,西市“市内店铺亦如东市”。
西市是长安城商业集中之地,也是长安城经济活动的中心。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并栽种高大的槐树和榆树,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唐长安城的市容十分壮观。白居易给张籍的诗中所说“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就反映这一情况。坊的结构是封闭式的,各坊都有围墙,住宅的门都在坊内。波斯商人很多从事珠宝行业,大多住在西市。
唐长安城的人口有一百多万,在当时是世界上唯一 一个人口上百万的城市。
长安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全国各地的商人和外国商人云集京城,兴贩贸易,使长安东市、西市两个世界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兴隆繁盛。仅见于历史记载的,两市行业就有铁行、肉行、笔行、大衣行、秋(qiú,牛马后部的革带)辔(pèi,驾驭牲口的缰绳)行、药行、秤行、绢行、麸行、鱼店、酒肆、帛肆、衣肆、寄附铺(寄卖所)、波斯邸等等。
在唐代后期,两市繁荣达到极盛。大小工商业在两市周围和城门附近的各个交易场所迅速发展起来。如崇仁坊“一街辐辏(fú còu,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这说明中唐以后,长安城工商业的发展,在地区上已突破两市的范围,在时间上也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外国的客商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官僚,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其中许多西域姑娘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则时有少年光顾。 李白、贺知章、高适等诗人流连于两市,产生的唐诗典故千古流传。到了唐朝中期,在西市经商的胡商有了明显增加,公元779年7月前,在长安常住的胡商就达到了数千人之多,胡商、胡人、胡店,久而久之,长安城里的“胡风、胡俗”也就随之在汉人中流传开来,穿胡服、欣赏胡人艺术文化等也成了长安城里汉人的时尚 ,前来大唐经商的西域胡人和中原地区士农工商的互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唐朝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