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学医的,只是近来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图书馆浏览医学类书籍时,第一次得知中医也被称为“岐黄之术”,不仅好奇,迫不及待的进行了深入了解。
原来,这还源于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黄帝内经》一书。
《黄帝内经》一般简称为《内经》,是中国的第一部医学理论典籍。它成书于大约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歆的《七略》及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黄帝内经》是以问答形式展开的。问答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岐伯。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原始社会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实践者之一。黄帝将他任命为自己的太医。岐伯和黄帝的对话构建了中医最初的理论体系,所以后世的人也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
黄帝,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在炎帝之后,黄帝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并战胜了蚩尤,被诸侯尊为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所以称为黄帝。
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
黄帝时期,人们生活的环境极端恶劣,生活资料匮乏。面对自身的疾病和外来的伤害,不知道如何去治疗。在这样的情况下,患上疾病的人就只能听天由命。但在漫长的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人们渐渐从对野兽伤害的自救中受到了启发。“岐黄之术”的起源中,有两则故事是流传得最广的。
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从草丛中向他们猛扑过来,事出猝然,黄帝忙搭弓射箭。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没有射中要害。受伤的老虎落荒而逃。几天后,有人在树林里发现那只受伤的老虎正在树林里找一种长叶草吃,边吃边用舌头舔伤口。虎背上的伤口不但没有血迹,也没有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将老虎吃的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那些受伤的人吃了这种草后,果然收到了止血止痛的效果。
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的人在训熊时,失手打断了一只母熊的后腿。有人看到这是一只母熊,就主张把它放掉。后来,狩猎的人们又在树林里发现了这只放生的母熊。它正在草丛中刨一种白色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就放到嘴里嚼碎,然后把嚼碎的草根敷在打断的后腿上。十几天后,当人们再看见这只熊时,发现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长好了。当人们把熊刨出的草根敷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也都治愈了。
这两件事情让黄帝大受启发。知道疾病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而且自然界很多东西都可以为人所用。于是,他命岐伯与雷公等人,经常留意自然界的草木花卉和飞禽走兽,进行研究和试验,确认它们能治什么疾病。经过长时间积累和整理终于诞生了中华民族的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是人们对这部医书的评价。
后世人对这部医书不断增补,去伪存真,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