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而“麻”又是在农耕社会不可缺少的生活作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五谷”中的“麻”到底是什么?
麻类作物在我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主要有苎麻、黄麻和苘麻三种麻类作物。
苎麻(学名: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是荨麻科、苎麻属亚灌木或灌木植物。别称:野麻、野苎麻、家麻、青麻、白麻。
苎麻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中国是苎麻品种变异类型和苎麻属野生种较多的国家,中国苎麻栽培历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苎麻较适应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苎麻有白叶和绿叶之分。中国苎麻为白叶变种,日本、朝鲜、菲律宾及热带各国的苎麻都经由中国传入,也属白叶变种。印度苎麻为绿叶变种,最初可能是白叶变种与某一未知种杂交而成。日本称苎麻为“南京麻”。英国称之为“中国草”,于18世纪由来华英国人带回国;后又经英国引入法国,而后传入美国及非洲等地。因此世界各地苎麻主要为白叶变种。
中国古代苎麻主要作为纺织原料栽培,但苎根也可食用。《救荒本草》《本草纲目》《补农书》以及清代《广东新语》中有苎麻作为一种救荒作物,其根、苗等可食用的记载。苎麻的根、叶甘,性寒,无毒,可入药。《本草纲目·草部》记载其对咳嗽痰哮有疗效,外敷还可治刀伤折损。
苎麻叶是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的饲料。麻根含有“苎麻酸”的药用成份,有补阴、安胎、治产前产后心烦,以及治疔疮等作用。麻骨可作造纸原料,或制造可做家具和板壁等多种用途的纤维板。麻骨还可酿酒、制糖。麻壳可脱胶提取纤维,供纺织、造纸或修船填料之用。鲜麻皮上刮下的麻壳,可提取糠醛,而糠醛是化学工业的精炼溶液剂,又是树脂塑料。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是“中国苎麻之乡”,苎麻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4.5万吨,居全国首位。
黄麻(拉丁学名:Corchorus capsularis L.),属椴树科黄麻属,韧皮纤维作物,一年生直立木质草本,高1~4m,全株无毛,叶纸质。
黄麻栽培历史已有千年左右。是中国古代南方的重要纤维作物。历史上栽培的黄麻有两种,即长果种黄麻和圆果种黄麻。前者原产中国,后者引自印度和巴基斯坦。古书上所称黄麻以长果种为主。
黄麻主要分布在南方,且明清时期主要分布在广东、四川、江浙等地。如,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有“北地无此名”;《广东新语》中有“高州多黄麻”;四川《三农纪》载有黄麻,清末《绍兴新昌县物产表》中也有记载。1972年,中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区出土的一件唐开元年间的紫绢镶边麻布褥,所用布即为黄麻所织的布。杜甫有“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的诗句,《唐六典》也载有“康、封二州调以落麻布”,说明当时黄麻布已成为当时主要的一种布。
黄麻利用价值较高,可织布,制绳索,造鞋,造纸,编织麻袋;还可入药。1999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表明,用黄麻纤维制作的黄麻土工布,能有效地减少坡面泾流和土壤侵蚀;其自然纤维特性能调节改善土壤温、湿度条件,从而有效地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同时黄麻土工布的覆盖及降解,减少了土壤粘粒流失,具有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黄麻土工布是一种良好生态效益的优良水土保持材料。
苘麻(学名: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是锦葵科一年生亚灌木草本,茎枝被柔毛。分布于越南、印度、日本以及欧洲、北美洲等地区。中国除青藏高原不产外,其他各省区均产,东北各地有栽培。常见于路旁、荒地和田野之间。
苘麻在中国的种植和利用已有悠久历史,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周礼》,距今已有2600余年。当时被人们利用作为衣着原料,但由于纤维品质不及苎麻和大麻,后逐渐变为制造绳索和包装用品的原料。
此外,苘麻还有其他用途。其茎秆可作引火梗。明代《本草纲目》中有“以茎蘸硫黄,作焠灯,引火甚速”的记载。苘麻子可作为救荒食物。清代《释谷》指出“子坚实时,收取子,漂去苦味,晒干,磨而食”,故“檾麻子,亦荒谷也”。苘麻还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记载,苘麻“气味(果实)苦、平、无毒”,可与猪肝配药,也可制成药丸,对眼疾有奇效,“目生翳膜,用苘麻子装袋中,蒸熟,晒干研末,加蜜做成丸子,温水送下”。
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麻类作物已渐渐不再作为主要作物来种植,但仍不可否认其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对研究纺织史、种植史以及古代人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