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三余”地名的来历简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9 08:53:14    

三余镇位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江海联动示范区,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依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粮棉故里,江海乐土”之称,是苏中、苏南名镇之一,属江苏省重点中心镇、通东重镇,革命老区。全境面积368.01平方千米,人口93957人,辖3个居委会和20个行政村。

今日通州湾

掀开三余的历史卷页,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兄弟在此垦牧,使当年杂草丛生的“金陵荡”、“野鹅潭”变成了今日的万亩良田和繁华集镇;中国近代教育家、佛学家江谦晚年在此耕读,并在此安葬;荷兰专家特来克在这里规划建设建闸修桥,改变了三余频遭海潮浸蚀的历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三余井字形街道

“三余”地名的来历,自清代以来说法有三

一说在唐代末年,因胡豆洲、扶海洲和南布洲涨接大陆,长江支泓古横江封闭了,江口近海处形成马蹄形海湾。海湾轮廓:今如东北坎向西南至掘港马塘、石港,转向东南至西亭、金沙、余西、余中、余东、吕四,形成一大弯曲后来随着黄海滩涂逐渐淤积,马蹄形海湾逐步淤浅成陆。据《江苏盐垦》载,当时“这块斥卤之地,乃通州辖地余西场、余中场和余东场北端接壤的环海之地,俗称金陵公荡”,由于这茫海滩之地地处余西、余中、余东三个带“余”字的盐场之北,故称“三余”。

二说三余前身称“金陵荡”,是一片广阔无垠的草荡沙滩,以煮盐为主属淮南盐政区。辛亥革命前,余中场并入余西场。1913年大有晋盐垦公司成立三余分公司位于大有晋垦区的西南部,其范围是今天的新余片,是当时大有晋司收买原余东场的“三益乡”和余西场的“余中乡”这两个乡的部分荡地而组成,就取两乡名称中各第一个字,得“三余”之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三说清末时,淮南煮盐业渐次衰落,此时,状元张謇兴办的大生纺织厂缺少原棉,便提倡金陵荡等荡地废灶兴垦,扩充棉田。民国2年(1913),张謇和张詧联合江导岷等发起筹办大有晋盐垦公司。随即招农兴垦,“茫茫海滨,围以海堤”30余里:堤内按区辟渠,造桥建闸:区内划匡分排分窕。同时,着手“整理灶荡,培养草薪”。此时,张謇开宗明义:公司的目的是“垦三余一”,即开垦三分荒地,余留一份仍搞盐业,故称“三余”。

民国年间,三余镇曾一度称三余乡、南通县第十三区等名称。建国后,设有三余区、新余乡、三余人民公社等名称,所辖范围有所变化。乡镇合并后,三余镇所辖范围更大,包括原来的忠义乡、北兴桥镇、海晏镇并入。2012年4月,三余镇整体并入通州湾示范区。



相关文章